八十年代初的北大有着一种与今天不那么相似的浮躁。那时候的大学生会因为中国男排反败为胜赢了南朝鲜便大肆聚众闹事,并据说因此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那还是女排叱咤风云之前的事情。而那时候的中国男足也还是一支众望所归的队伍,在容志行、古广明、李富胜等球星的带领下在世界杯亚大(亚洲、大洋洲)区资格赛过程中狠狠地出了一次风头。虽然最后遭到新西兰和沙特阿拉伯的暗算,其功亏一篑的悲壮在中国足球史上也属于空前绝后了。
尽管中国队未能出线,亚大区的赛事还是为1982年的世界杯吊足了胃口。如果没记错的话,那也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实况转播这个级别的国际赛事,开创了大学生不分早晚看球的先河。
说是看球,其实能看到的非常有限。那时候的学生宿舍拥挤不堪,大约几百个人才摊得上一座可怜的小黑白电视。学生干部掌管着电视机,或者把它置于室外空地,或者架在走廊角落。无论室内室外,电视机前是一片凳子的海洋,后面的人更是用桌子和凳子叠罗汉,爬到高处颤颤巍巍地伸长着脖子。与其说是在看球,还不如说只是在听前面的人起哄。一有精彩镜头便是一片混乱,欢呼雀跃的与轰然倒地的交相呼应,喝彩声与叫骂声不绝于耳。
虽然看不到多少真正的球艺,世界杯的魅力还是不可阻挡。那时的报纸杂志发了疯似的渲染着著名球队的风格和阵容。在记者天花乱坠的描述中,大家熟悉了巴西的济科、苏格拉底和法尔考,法国的普拉蒂尼和中场铁三角,意大利的佐夫,还有比利时红魔——因为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而被称之为“比利时小人”。
比赛从一开始就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那是第三世界第一次崭露头角的世界杯,阿尔及利亚赢了西德,喀麦隆逼平了意大利。然而这两支非洲新秀都还是未能出线。西德与奥地利打了一场和平球挤下了阿尔及利亚;意大利一场未赢,却因为多进过一个球淘汰了同样一场未赢、也一场未输的喀麦隆。
第二轮的比赛安排很是奇特,三个队一组循环厮杀,一个淘汰俩。波兰的博涅克开局就让人们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做“帽子戏法”。但大家关心的还是那支所向披靡的巴西队,这个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的强劲阵容在第一轮中把所谓的“桑巴足球”发挥得淋漓尽致,分别以2比1、4比1、和4比0的比分轻取苏联、苏格兰和新西兰,十个进球几乎都可以进入最佳进球的集锦。
巴西在第二轮与阿根廷分为一组,再加上那个半死不活的意大利。不过后者这时候却有点出乎意料,稀里糊涂地居然先以2比1赢了阿根廷。巴西自然不甘落后,很轻松地也以一个3:1将其宿敌送回了家。巴西和意大利最后相遇,比赛出乎意料地精彩激烈。直到此时还无所建树的意大利神童罗西突然现身,开赛5分钟就头球攻门成功。巴西队不慌不忙,很快就由苏格拉底扳回。好景不长,罗西突然又抢断了巴西后卫漫不经心的横传,轻松地捡到一个便宜。巴西下半场大举反击,由法尔考再度追平。此时大局已定,巴西只要保持平局就可以出线。离终场只有十几分钟时,巴西后卫回传大门有点偏,其门将懒得去扑救,眼睁睁地看着球滚出底线,白送对方一个角球。不肯善罢甘休的罗西立刻发难,利用角球发起后的混乱捅进了最后一球。一刹那间,拥有有史以来最辉煌进攻阵容的巴西队终于败在了她那阿基里斯脚后跟上——防守太不经意。迷人的足球艺术不敌于意大利牛皮糖式的贴身防守。
也许是因为赛前的渲染实在太过分,巴西队的离场似乎已经宣告了1982年世界杯的终结。此时被莫名其妙地称之为“欧洲拉丁派”的法国队凭着她精巧娴熟的中场配合仍然试图接过巴西艺术足球的接力棒。他们在半决赛中与强悍粗鲁的西德队相遇。西德门将舒马赫尔出击时挥拳打落一位法国球员两颗大牙外加脑震荡,为这场比赛奠定了“好人与魔鬼”决战的基调。终场1比1平手后,“好人”法国队在延长期相继两次得手,胜利在握。“魔鬼”西德却死里逃生,奇迹般连续扳回两球,其中鲁梅尼格乱军中竟以脚后跟偷射得手,颇让好人气馁。双方最后互射点球,魔鬼得胜,世道不公也。
另一方面,意大利和罗西则越战越勇,突然表现出世界强队的风采。半决赛2比0淘汰波兰,决赛3比1胜西德,捧得大力神杯。罗西更以独得6球的战绩获得金靴奖,大家更为感兴趣的似乎是报载意大利的商家纷纷慷慨大方,许诺为罗西提供终身享用的皮鞋啤酒等等。还没有真正接触到商业社会的大学生很觉得这匪夷所思。
1982年的世界杯也以其结局宣告了巴西艺术足球的破产。几年后,巴西以一支摒弃了自己的风格的欧洲式队伍出战,才终于重振雄风。国际足联也因为比赛中出现的一些怪现象修改规则:小组赛最后一场比赛必须同时举行,减少和平球的可能;守门员持球时间有了限制,不再能像意大利门将佐夫那样频频在禁区带球“散步”拖延时间。
更重要的是,1982年世界杯为中国人打开了世界职业体育竞技的第一扇窗口,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曼联、皇马或巴萨。
(2010年6月7日)
怀旧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足球(soccer).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足球(soccer). Show all posts
Friday, December 30, 2016
Sunday, December 4, 2016
谁在看管米帝的足球?
11月,大家都热衷于美国总统大选时,美国的国家男子足球队开始了他们为2018年世界杯资格的最后一轮决赛。不料开场不利,先在主场输给宿敌墨西哥,再在客场被哥斯达黎加打得溃不成军。一时业界大哗,不几日,美国足球协会(United States Soccer Federation)宣布撤销主教练克林斯曼(Jurgen Klinsmann)的职务。
男子足球并不发达的美国曾经多次聘请过外籍教练,包括曾经执教过中国队的米卢(Bora Milutinovic)。但克林斯曼可以说是第一个“明星”级教练。他年轻时是德国乃至世界的著名前锋,曾带领当时的西德队赢得1990年世界杯冠军。退休后,他改做教练,又在2006年率领一支非常年轻的德国队夺得世界杯季军,那支队伍的骨干后来在巴西赢得2014年世界杯。
如果说克林斯曼的名字在足球界家喻户晓的话,美国足协却异常低调。也只有在球迷鼓噪换教练或者出现什么重大问题时,新闻里才会出现足协的影子。即使是美国的一般球迷也搞不清楚国家队主教练的老板是谁。或者,是谁在看管美国的足球事业?
其实,虽然美国不属于传统的足球国家,美国足协早在1913年即已成立,与加拿大一起是国际足联在欧洲和南美之外最早的成员国。美国队参加了1930年第一届世界杯,以小组第一成绩出线,在半决赛中被淘汰。1934年第二届世界杯没有小组赛,美国队在第一轮即被淘汰。在此之后,美国队只是在1950年世界杯中以1:0战胜英国队而“震惊世界”了一下,其余无足挂齿。那之后漫长40年,美国队与世界杯无缘,再也未能出线。
1990年美国队侥幸得以重返世界杯,继而又主办了1994年世界杯,开始了现代的足球黄金时代。与此同时,女子足球崛起,美国女足从一开始便是世界强队,屡次夺冠,也大幅提高了足球在美国的群众基础。
与美国其它体育竞赛项目的管理方式一样,美国足协与政府无关,是一个纯粹民间非营利组织。足协的宗旨是在美国普及、推广和管理足球运动、组织各类国内和国际比赛、协助培训球员、教练、裁判和管理人员等等。足协内部设有四个相对独立的理事会(Council),分别负责青少年、成年、职业足球及运动员利益的事务。
足协的成员主要以团体为单位,揽括遍布全国各地的足球地方组织、竞赛联盟、协会以及球员、教练、裁判组织等,外加少数比较特殊的个人会员。每年一度,团体会员推选出自己的代表,与个人会员一起在足协代表大会上决定各项基本政策、规则修改、预算以及选举足协官员。
代表大会选举的官员其实只是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人,任期四年。他们与各个理事会选出的官员、代表以及代表大会选出的独立代表一起组成董事会(Board of Directors),是足协的最高决策机构。通常情况下,比如国家队的教练的去留,基本上便由主席拍板,除非董事会反对。
这里最有意思的是足协的章程规定这些董事会官员不能从足协领工资,只能报销为足协工作时实际花费的差旅费(如果董事是运动员,他们在为国家队服役时从足协应得的薪酬不受此条限制)。因此这些董事,包括足协主席、副主席,都属于志愿人员。
现任足协主席古拉提(Sunil Gulati)5岁时随父母从印度移民到美国,从小一直喜欢踢球,在球场上毫无建树,但一直积极参与美国足协的活动。2006年,他在担任6年副主席后当选为足协主席,其后一直连任,至今已经三届、达十年之久。他本人是一位经济学家,拥有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在几个商业公司里工作过,现为哥伦比亚大学的高级讲师。他开的体育经济学课尤其受欢迎,有报道说学生需要漏夜排队才能选上这门课。
作为美国足协主席,古拉提也是国际足联的执行委员会成员,同时在中北美足联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曾经代表美国足协申办世界杯赛,并协助揭开了国际足联在举办权操作上的极度腐败,导致国际足联主席下台,一批官员被捕。
而他的这些活动都没有耽误他的本职工作。11月20日那个星期天,古拉提做出解雇克林斯曼的最后决定时还在哥伦比亚大学给学生补上了一堂经济课。第二天,他横跨美国大陆,从纽约飞到洛杉矶。先与克林斯曼谈话,通告他被解职的决定。然后又与当地的教练阿里纳(Bruce Arena)见面,洽谈聘请后者为美国男足新教练。星期二,他又飞回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办公室里照常为他的学生答疑解惑。而同一时刻,新教练还在记者会上忙着回答记者的频繁提问。
当然,美国足协也不可能完全靠志愿者以业余时间的奉献维持。为此,董事会聘请有专职的执行长(CEO)和一些工作人员。他们是由足协发工资的职工,但他们只是为董事会承担日常事务的处理,没有决策权。
美国足协一年的预算大约1亿美元。收入主要来自四个部分:最多的是国家队和职业队(足协拥有一定的分成)比赛转播权和商业公司的赞助,大约4千7百万;其次是出售比赛门票和球衣等商品的收入,2千8百万;第三是球员、教练员、裁判等交纳的注册费、培训费用,再加上募捐活动,一共大约1千2百万。另外,欧洲、美洲许多球队喜欢到美国来打热身赛、友谊赛等,以扩展他们的市场。从这些比赛中,美国足协也能抽成大约5百万的收入。
如果赶上举办世界杯的年份,或者像今年美国主办了一次特别的南美、中北美洲联合的“美洲杯”(Copa America Centenario)赛,便又会有额外的收入。当然,参加世界杯赛的收入要看美国队的成绩。去年美国女子足球队夺得世界杯冠军,便为足协又赢得2百万美元的奖金。
作为自给自足的非营利组织,美国足协每年的收支大体平衡,属于运作比较规范、平稳的组织。他们在成年男女国家队的训练、比赛上花费将近4千万美元;在青少年的培养上——包括各年龄层的国家队和训练营、训练基地——投入近3千万。建立一个举国的训练体制是美国近年来比较重视的投资,也是希望在美国本土培养出一代世界级球员的梦想。不过这个投资规模还远远无法与欧洲足球强国相比。美国拔尖的青少年球员最渴望的还是被欧洲球队相中,签约“留学深造”。国家队的主力也基本上是由在(或曾经在)欧洲俱乐部效力的球员组成。
当然,美国的“足球从娃娃抓起”是真正的草根活动。每逢春秋两季,全国各地的公园、球场上都会出现大量的孩子在踢球。2014年,正式登记注册参加足球队的青少年超过3百万人。这些基本上都是由家长出钱、出力自行组织、管理的。足协在这里只是一个协调、后勤和啦啦队角色。这几百万球员中极其出类拔萃者才会引起足协注意而进入其培训系统。
同样因为资金的原因,美国国家队教练的工资相对也不是很高。2011年,克林斯曼的前任、国家男足主教练布莱德利(Bob Bradley)的年薪是80多万美元(45万基本工资外加35万奖金收入)。同年的国家女足主教练年薪则只有22万美元。克林斯曼的明星地位大大提高了男足教练的薪酬标准。当年古拉提曾几次有心聘任克林斯曼,皆因为报酬、权限等条件谈不拢而告终。2011年古拉提解雇布莱德利后,终于成功与克林斯曼签约,基本年薪一跃成为250万美元。
克林斯曼的高工资(现在一直在3百万上下)在美国一直被足球界媒体、球迷所诟病,因此对他所率领的国家队的表现尤其期待甚高。可是这几年男足的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虽然在2014年世界杯“死亡之组”出线,但毫无悬念地败于第二轮。与前两任教练相比,克林斯曼没有带来他所津津乐道的新突破、新气象。反而在最近的出线战中,不仅连输两场而且打得毫无章法,最后溃不成军。所以高薪教练下课非常地理所当然。
接任克林斯曼的阿里纳是前国足教练“重操旧业”。他曾在2002年的世界杯上带领美国队打进四分之一决赛圈,是三十年代后的最好成绩。他的工资待遇尚未公布,但可以预料会比克林斯曼的低很多。
足球在美国还依然只是一个第二流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地位处于橄榄球、篮球、棒球、冰球之下。但近二十年来,足球的人气有了明显的高涨。美国自己的职业男子足球大联盟(Major League Soccer)不仅摆脱了初期的财政窘境,而且正在高速扩展中。(相对而言,女子职业足球却一直没能找到市场。)女子国家队始终属于世界一流强队。男子也逐渐在自己的中北美洲奠定称霸位置,自1990年以来持续获得世界杯资格。这一切都是与美国足协的努力息息相关。也正是如此,古拉提得以长年连任足协主席职位而没有遭遇实质性的挑战。
虽然足协作为民间组织不受政府管辖,可以独立地实践自己的战略和决策。却也不是缺乏监督和制衡的。除了舆论、媒体之外,最近两年,足协相继受到在训练、比赛中因脑震荡受伤的球员和国家女足明星球员的集体诉讼。前者起诉足协对脑震荡掉以轻心、失职(美国橄榄球联盟NFL也遭遇同样的诉讼),后者则认为足协在男女球员为国家队服役时的薪酬差别很大,涉嫌性别歧视(详见《赢了世界杯后的美国女足为何不爽?》)。脑震荡的官司现在已经和解,足协同意修改规则,减少13岁以下孩子头球训练并禁止10岁以下孩子用头球。女足的官司则还在法庭审理中。
但足协的业绩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国家队的表现。今年奥运会上,美国女足出师不利,意外地没能进入半决赛。男足虽然在世界杯资格赛中先败两场,出线的把握依然很大。明年,希望新教练能带出一支新的男足队伍。
![]() |
前美国男足主教练克林斯曼 |
如果说克林斯曼的名字在足球界家喻户晓的话,美国足协却异常低调。也只有在球迷鼓噪换教练或者出现什么重大问题时,新闻里才会出现足协的影子。即使是美国的一般球迷也搞不清楚国家队主教练的老板是谁。或者,是谁在看管美国的足球事业?
其实,虽然美国不属于传统的足球国家,美国足协早在1913年即已成立,与加拿大一起是国际足联在欧洲和南美之外最早的成员国。美国队参加了1930年第一届世界杯,以小组第一成绩出线,在半决赛中被淘汰。1934年第二届世界杯没有小组赛,美国队在第一轮即被淘汰。在此之后,美国队只是在1950年世界杯中以1:0战胜英国队而“震惊世界”了一下,其余无足挂齿。那之后漫长40年,美国队与世界杯无缘,再也未能出线。
1990年美国队侥幸得以重返世界杯,继而又主办了1994年世界杯,开始了现代的足球黄金时代。与此同时,女子足球崛起,美国女足从一开始便是世界强队,屡次夺冠,也大幅提高了足球在美国的群众基础。
与美国其它体育竞赛项目的管理方式一样,美国足协与政府无关,是一个纯粹民间非营利组织。足协的宗旨是在美国普及、推广和管理足球运动、组织各类国内和国际比赛、协助培训球员、教练、裁判和管理人员等等。足协内部设有四个相对独立的理事会(Council),分别负责青少年、成年、职业足球及运动员利益的事务。
足协的成员主要以团体为单位,揽括遍布全国各地的足球地方组织、竞赛联盟、协会以及球员、教练、裁判组织等,外加少数比较特殊的个人会员。每年一度,团体会员推选出自己的代表,与个人会员一起在足协代表大会上决定各项基本政策、规则修改、预算以及选举足协官员。
代表大会选举的官员其实只是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人,任期四年。他们与各个理事会选出的官员、代表以及代表大会选出的独立代表一起组成董事会(Board of Directors),是足协的最高决策机构。通常情况下,比如国家队的教练的去留,基本上便由主席拍板,除非董事会反对。
这里最有意思的是足协的章程规定这些董事会官员不能从足协领工资,只能报销为足协工作时实际花费的差旅费(如果董事是运动员,他们在为国家队服役时从足协应得的薪酬不受此条限制)。因此这些董事,包括足协主席、副主席,都属于志愿人员。
现任足协主席古拉提(Sunil Gulati)5岁时随父母从印度移民到美国,从小一直喜欢踢球,在球场上毫无建树,但一直积极参与美国足协的活动。2006年,他在担任6年副主席后当选为足协主席,其后一直连任,至今已经三届、达十年之久。他本人是一位经济学家,拥有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在几个商业公司里工作过,现为哥伦比亚大学的高级讲师。他开的体育经济学课尤其受欢迎,有报道说学生需要漏夜排队才能选上这门课。
![]() |
美国足协主席古拉提 |
而他的这些活动都没有耽误他的本职工作。11月20日那个星期天,古拉提做出解雇克林斯曼的最后决定时还在哥伦比亚大学给学生补上了一堂经济课。第二天,他横跨美国大陆,从纽约飞到洛杉矶。先与克林斯曼谈话,通告他被解职的决定。然后又与当地的教练阿里纳(Bruce Arena)见面,洽谈聘请后者为美国男足新教练。星期二,他又飞回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办公室里照常为他的学生答疑解惑。而同一时刻,新教练还在记者会上忙着回答记者的频繁提问。
当然,美国足协也不可能完全靠志愿者以业余时间的奉献维持。为此,董事会聘请有专职的执行长(CEO)和一些工作人员。他们是由足协发工资的职工,但他们只是为董事会承担日常事务的处理,没有决策权。
美国足协一年的预算大约1亿美元。收入主要来自四个部分:最多的是国家队和职业队(足协拥有一定的分成)比赛转播权和商业公司的赞助,大约4千7百万;其次是出售比赛门票和球衣等商品的收入,2千8百万;第三是球员、教练员、裁判等交纳的注册费、培训费用,再加上募捐活动,一共大约1千2百万。另外,欧洲、美洲许多球队喜欢到美国来打热身赛、友谊赛等,以扩展他们的市场。从这些比赛中,美国足协也能抽成大约5百万的收入。
如果赶上举办世界杯的年份,或者像今年美国主办了一次特别的南美、中北美洲联合的“美洲杯”(Copa America Centenario)赛,便又会有额外的收入。当然,参加世界杯赛的收入要看美国队的成绩。去年美国女子足球队夺得世界杯冠军,便为足协又赢得2百万美元的奖金。
作为自给自足的非营利组织,美国足协每年的收支大体平衡,属于运作比较规范、平稳的组织。他们在成年男女国家队的训练、比赛上花费将近4千万美元;在青少年的培养上——包括各年龄层的国家队和训练营、训练基地——投入近3千万。建立一个举国的训练体制是美国近年来比较重视的投资,也是希望在美国本土培养出一代世界级球员的梦想。不过这个投资规模还远远无法与欧洲足球强国相比。美国拔尖的青少年球员最渴望的还是被欧洲球队相中,签约“留学深造”。国家队的主力也基本上是由在(或曾经在)欧洲俱乐部效力的球员组成。
当然,美国的“足球从娃娃抓起”是真正的草根活动。每逢春秋两季,全国各地的公园、球场上都会出现大量的孩子在踢球。2014年,正式登记注册参加足球队的青少年超过3百万人。这些基本上都是由家长出钱、出力自行组织、管理的。足协在这里只是一个协调、后勤和啦啦队角色。这几百万球员中极其出类拔萃者才会引起足协注意而进入其培训系统。
同样因为资金的原因,美国国家队教练的工资相对也不是很高。2011年,克林斯曼的前任、国家男足主教练布莱德利(Bob Bradley)的年薪是80多万美元(45万基本工资外加35万奖金收入)。同年的国家女足主教练年薪则只有22万美元。克林斯曼的明星地位大大提高了男足教练的薪酬标准。当年古拉提曾几次有心聘任克林斯曼,皆因为报酬、权限等条件谈不拢而告终。2011年古拉提解雇布莱德利后,终于成功与克林斯曼签约,基本年薪一跃成为250万美元。
克林斯曼的高工资(现在一直在3百万上下)在美国一直被足球界媒体、球迷所诟病,因此对他所率领的国家队的表现尤其期待甚高。可是这几年男足的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虽然在2014年世界杯“死亡之组”出线,但毫无悬念地败于第二轮。与前两任教练相比,克林斯曼没有带来他所津津乐道的新突破、新气象。反而在最近的出线战中,不仅连输两场而且打得毫无章法,最后溃不成军。所以高薪教练下课非常地理所当然。
接任克林斯曼的阿里纳是前国足教练“重操旧业”。他曾在2002年的世界杯上带领美国队打进四分之一决赛圈,是三十年代后的最好成绩。他的工资待遇尚未公布,但可以预料会比克林斯曼的低很多。
![]() |
美国男足新教练阿里纳 |
足球在美国还依然只是一个第二流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地位处于橄榄球、篮球、棒球、冰球之下。但近二十年来,足球的人气有了明显的高涨。美国自己的职业男子足球大联盟(Major League Soccer)不仅摆脱了初期的财政窘境,而且正在高速扩展中。(相对而言,女子职业足球却一直没能找到市场。)女子国家队始终属于世界一流强队。男子也逐渐在自己的中北美洲奠定称霸位置,自1990年以来持续获得世界杯资格。这一切都是与美国足协的努力息息相关。也正是如此,古拉提得以长年连任足协主席职位而没有遭遇实质性的挑战。
虽然足协作为民间组织不受政府管辖,可以独立地实践自己的战略和决策。却也不是缺乏监督和制衡的。除了舆论、媒体之外,最近两年,足协相继受到在训练、比赛中因脑震荡受伤的球员和国家女足明星球员的集体诉讼。前者起诉足协对脑震荡掉以轻心、失职(美国橄榄球联盟NFL也遭遇同样的诉讼),后者则认为足协在男女球员为国家队服役时的薪酬差别很大,涉嫌性别歧视(详见《赢了世界杯后的美国女足为何不爽?》)。脑震荡的官司现在已经和解,足协同意修改规则,减少13岁以下孩子头球训练并禁止10岁以下孩子用头球。女足的官司则还在法庭审理中。
但足协的业绩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国家队的表现。今年奥运会上,美国女足出师不利,意外地没能进入半决赛。男足虽然在世界杯资格赛中先败两场,出线的把握依然很大。明年,希望新教练能带出一支新的男足队伍。
(12/4/2016)
Sunday, June 5, 2016
赢了世界杯后的美国女足为何不爽?
去年七月,美国女子足球队在加拿大势如破竹大胜日本队,夺得世界杯冠军。她们回国后在各地受到凯旋般的欢迎。纽约市在曼哈顿举行大型庆祝游行,赋予她们国家英雄待遇。
几个月之后,美国女足队员却集体与美国足球协会打起了官司,把后者告上联邦政府的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控诉足协在男子和女子球员的工资待遇上相差巨大,违反了同工同酬的规定。
几乎同时,已经争取到“同工同酬”的网球界却也出了一桩囧事。美国加州印第安威尔士(Indian Wells)网球大赛的总裁摩尔(Raymond Moore)在媒体早餐会上大放厥词,说女子网球是靠着沾光男子网球才有今天的风光和财路;女运动员应该每天跪下来感谢费德勒、纳达尔等男子明星为她们创造出荣光机会。
摩尔是一位年届七十的前网球明星。在这个讲求“政治正确”的时代,他的言论立即被当作性别歧视的靶子。在几位女明星的抗议声中,他很快道歉辞职,了却了事端。尽管现在世界男子网球排名第一的德约科维奇也提出男子球员理应获得比女子更多的奖金,没有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来进行实质性的讨论。德约科维奇自己后来也不得不公开道歉。
这两个事件实际上展示了当今竞技体育界在男女“同工同酬”上的困境。
原始的体育竞技只是男子参加的。在近代历经无数抗争之后,妇女才争取到与男子同样参加体育竞赛的权力。但因为性别之间体力的差距,男女比赛一般都是分开各自举行。即使是男女同场的竞赛(比如马拉松等)也是分别记录名次,两性之间并不直接竞争。
然而,对于具备现代女权观念的运动员来说,能够与男人同样竞技并不标志着平等目标的实现。她们现在争取的是报酬上的平等。
美国的职业体育行业基本上是私营的商业运作,其奖金和薪酬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无论是到现场买票还是收看电视转播的观众,男性竞赛的受关注程度都远远超过女性,因此也就更名副其实地财大气粗。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男女运动员是否能够看作“同工”,即做的是同样的工作,还值得追究。
美国最流行的职业竞赛中,橄榄球、棒球和冰球都没有相应的女子职业比赛,只有男性一枝独秀。篮球则由男子篮球联盟(NBA)出钱资助组建了一个女子篮球联盟(WNBA),开展有限度的职业女篮比赛。但WNBA一直无法做到财政自立,完全依附于NBA生存,不可能与后者平起平坐。
能够常年在电视上出现的女子职业比赛基本上只有网球和高尔夫球。
高尔夫赛事男女截然分开,从来不在一起打球。奖金也不一样:大满贯式的重大赛事每场比赛男子奖金总额大约一千万美元,女子则不到五百万。一般赛事的奖金额度男子也比女子多三倍左右。
网球则不一样。男女虽然各自比赛,但大多数赛事都是共同举行的。无论是门票还是电视转播权都没有分开出售,而是统一账目。这样的安排为“同工同酬”提供了相对比较坚实的论据。早在1973年,美国网球公开赛(US Open)就率先为男女选手提供同样数额的奖金。但还是在十年前,随着法网和英国温布尔登确定同样的政策后,网球赛事才完全实现“同工同酬”,成为职业竞技中男女平等的典范。然而,这种薪金上的平等是否真正合情合理也一直是问题:摩尔和德约科维奇就是持异议的例子,他们认为男子比赛的市场比女子要大得多,贡献更大,也理应得到更高的报酬——虽然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言论道歉。
1984年,纽约马拉松宣布女子前三名将获得与男子前三名相同的奖金,为长跑界的“同工同酬”开出先例。现在绝大多数的长跑赛事都已经实现了平等奖金,也没什么争议,因为长跑的观众市场在性别上没有实质性区别,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同工”。
与网球相对的是花样滑冰,男女也是共同比赛,领取同样的薪金和奖金。女子花样滑冰的吸引力和市场远远大于男子,因此男运动员在这里占了便宜。美国花样滑冰的一位官员最近回答记者提问表示他们确实有这个问题,但实行男女同酬是“做正确的事”(Do the right thing.)
足球在美国有点特别。男子足球几乎在全世界都独霸天下,财大气粗,但在美国却只能算是二流体育项目,市场上无法与橄榄球、棒球、篮球、冰球、赛车等相提并论。近些年美国男足有所进步,开始与墨西哥平起平坐,成为中北美地区霸主。但与欧洲和南美相比差距仍然明显,在世界杯上也只能徘徊在小组出线水平。美国国内男足有自己的俱乐部“大联盟”,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靠一些欧洲、南美过气球星来撑场面。
美国女足则一向是世界强队,屡次赢得世界杯、奥运会冠军,声名赫赫。但职业女足在美国也没有市场。过去组建女足职业联盟的努力都失败了,以破产告终。现在美国国内只有一些半职业性球队打联赛,薪酬很低。
足球运动员平时在自己的俱乐部踢球,从那里领工资。只有在参加国家队集训、比赛时才与美国足协有雇佣关系。根据男女球员所面临的形势,足协与这些球员签订了不一样的合同。
因为女足没有职业联盟,美国足协为入选国家队的队员提供年度工资:18名主力队员每人有10.1万美元年薪,两名替补各自可得7.2万,另外还有四人每人拿4.3万。这些薪酬只是保证她们的日常生活。男足队员因为在俱乐部踢球已经有很高的薪金,美国足协不提供年度工资。
足协在男女队员待遇上的区别更大的是反映在他们为国家队效力时的薪酬。国家队与其它国家的友谊赛,女队每赢一场每人能获得1350美元奖金,不赢就没钱。男队则看对手的档次,对弱队赢了有9375,平了有6250,输了也能得5000。而打排名前十的强队或者宿敌墨西哥,赢了就能得17625,平8125,输5000。(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对手档次,不赘述。)
女足队员如果入选打世界杯的国家队阵营,每人能得1万5千美元。此外必须打进前四名才能得到额外奖金:得第四名每人1万,第三名每人2万,亚军每人3.25万,冠军每人7.5万。
男足队员入选世界杯阵营每人立刻得6.875万美元薪金。即使是世界杯外围预选赛,每场比赛都有奖金(赢每人1.25万,平6千,输4千),出线后全队有250万奖金队员自己决定如何分配。世界杯第一轮小组赛中每获一分(赢球3分,平1分)全队有21.875万奖金。第二轮若出线全队450万奖金。如果赢得前三名,每人都有超过百万的奖金额,得冠军则每人9.375万。目前美国男足对此巨奖依然只能是望洋兴叹。
除了这些数额悬殊的差别之外,两队之间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小区别。比如国家队里每天的伙食补贴女子是50美元,男子则是62.5。(也许他们认为男人吃得多?)参加赞助商活动女队员每次得3千酬劳,男队员却得3.75千等等。
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规定政府必须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保护。在这个基础上,美国政府在上世纪50年代通过了一系列民权法案,并设置联邦就业机会平等委员会保证雇主在待遇上不得进行性别、种族等歧视。美国足协对男女队员待遇上的巨大偏差——尤其是相对于两队在国际比赛成绩上的悬殊——令女队员们很不满,因此提出上诉,以求公正。
在美国女足赢得世界杯冠军的2015年,她们得到了举国上下相当的关注。其球赛的门票和广告收入超过该年男足的收入。这是美国女足提出“同工同酬”的主要依据之一。但2015年男足没有什么重要的比赛,表现也比较差。如果把各自球队在两届世界杯之间四年的收入做比较,男队收入还是远超过女队。此外,女子足球在世界上没有几只强队,奖金的数额与竞争对手的强弱挂钩也是合理的奖励手段。这些都会是足协辩护的理由。也就是说,如何判定男女球员是否“同工”将是决定他们是否应该“同酬”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这些薪酬标准也不是美国足协独裁制定的,而是足协与球员集体谈判而达成的合同。合同过期时需要重新谈判。女足合同现在正面临续延,但谈判陷入僵局。因此,这场官司也有可能只是一个谈判筹码。但无论如何,其揭示的职业竞技中男女“同工同酬”难题,大概不会很快消失。
其实,因为职业体育机会的匮乏,美国女子参与更广泛、市场也更大的体育赛事是大学联赛。大学体育不属于商业操作,运动员没有薪酬或奖金,因此也不具备“同工同酬”问题。而大学体育两性之间的机会均等也是联邦政府的法律("Title IX")要求,这方面亦是争议连连,尚待另文介绍。
(4/10/2016)
米帝囧事
几个月之后,美国女足队员却集体与美国足球协会打起了官司,把后者告上联邦政府的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控诉足协在男子和女子球员的工资待遇上相差巨大,违反了同工同酬的规定。
几乎同时,已经争取到“同工同酬”的网球界却也出了一桩囧事。美国加州印第安威尔士(Indian Wells)网球大赛的总裁摩尔(Raymond Moore)在媒体早餐会上大放厥词,说女子网球是靠着沾光男子网球才有今天的风光和财路;女运动员应该每天跪下来感谢费德勒、纳达尔等男子明星为她们创造出荣光机会。
摩尔是一位年届七十的前网球明星。在这个讲求“政治正确”的时代,他的言论立即被当作性别歧视的靶子。在几位女明星的抗议声中,他很快道歉辞职,了却了事端。尽管现在世界男子网球排名第一的德约科维奇也提出男子球员理应获得比女子更多的奖金,没有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来进行实质性的讨论。德约科维奇自己后来也不得不公开道歉。
这两个事件实际上展示了当今竞技体育界在男女“同工同酬”上的困境。
原始的体育竞技只是男子参加的。在近代历经无数抗争之后,妇女才争取到与男子同样参加体育竞赛的权力。但因为性别之间体力的差距,男女比赛一般都是分开各自举行。即使是男女同场的竞赛(比如马拉松等)也是分别记录名次,两性之间并不直接竞争。
然而,对于具备现代女权观念的运动员来说,能够与男人同样竞技并不标志着平等目标的实现。她们现在争取的是报酬上的平等。
美国的职业体育行业基本上是私营的商业运作,其奖金和薪酬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无论是到现场买票还是收看电视转播的观众,男性竞赛的受关注程度都远远超过女性,因此也就更名副其实地财大气粗。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男女运动员是否能够看作“同工”,即做的是同样的工作,还值得追究。
美国最流行的职业竞赛中,橄榄球、棒球和冰球都没有相应的女子职业比赛,只有男性一枝独秀。篮球则由男子篮球联盟(NBA)出钱资助组建了一个女子篮球联盟(WNBA),开展有限度的职业女篮比赛。但WNBA一直无法做到财政自立,完全依附于NBA生存,不可能与后者平起平坐。
能够常年在电视上出现的女子职业比赛基本上只有网球和高尔夫球。
高尔夫赛事男女截然分开,从来不在一起打球。奖金也不一样:大满贯式的重大赛事每场比赛男子奖金总额大约一千万美元,女子则不到五百万。一般赛事的奖金额度男子也比女子多三倍左右。
网球则不一样。男女虽然各自比赛,但大多数赛事都是共同举行的。无论是门票还是电视转播权都没有分开出售,而是统一账目。这样的安排为“同工同酬”提供了相对比较坚实的论据。早在1973年,美国网球公开赛(US Open)就率先为男女选手提供同样数额的奖金。但还是在十年前,随着法网和英国温布尔登确定同样的政策后,网球赛事才完全实现“同工同酬”,成为职业竞技中男女平等的典范。然而,这种薪金上的平等是否真正合情合理也一直是问题:摩尔和德约科维奇就是持异议的例子,他们认为男子比赛的市场比女子要大得多,贡献更大,也理应得到更高的报酬——虽然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言论道歉。
1984年,纽约马拉松宣布女子前三名将获得与男子前三名相同的奖金,为长跑界的“同工同酬”开出先例。现在绝大多数的长跑赛事都已经实现了平等奖金,也没什么争议,因为长跑的观众市场在性别上没有实质性区别,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同工”。
与网球相对的是花样滑冰,男女也是共同比赛,领取同样的薪金和奖金。女子花样滑冰的吸引力和市场远远大于男子,因此男运动员在这里占了便宜。美国花样滑冰的一位官员最近回答记者提问表示他们确实有这个问题,但实行男女同酬是“做正确的事”(Do the right thing.)
足球在美国有点特别。男子足球几乎在全世界都独霸天下,财大气粗,但在美国却只能算是二流体育项目,市场上无法与橄榄球、棒球、篮球、冰球、赛车等相提并论。近些年美国男足有所进步,开始与墨西哥平起平坐,成为中北美地区霸主。但与欧洲和南美相比差距仍然明显,在世界杯上也只能徘徊在小组出线水平。美国国内男足有自己的俱乐部“大联盟”,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靠一些欧洲、南美过气球星来撑场面。
美国女足则一向是世界强队,屡次赢得世界杯、奥运会冠军,声名赫赫。但职业女足在美国也没有市场。过去组建女足职业联盟的努力都失败了,以破产告终。现在美国国内只有一些半职业性球队打联赛,薪酬很低。
足球运动员平时在自己的俱乐部踢球,从那里领工资。只有在参加国家队集训、比赛时才与美国足协有雇佣关系。根据男女球员所面临的形势,足协与这些球员签订了不一样的合同。
因为女足没有职业联盟,美国足协为入选国家队的队员提供年度工资:18名主力队员每人有10.1万美元年薪,两名替补各自可得7.2万,另外还有四人每人拿4.3万。这些薪酬只是保证她们的日常生活。男足队员因为在俱乐部踢球已经有很高的薪金,美国足协不提供年度工资。
足协在男女队员待遇上的区别更大的是反映在他们为国家队效力时的薪酬。国家队与其它国家的友谊赛,女队每赢一场每人能获得1350美元奖金,不赢就没钱。男队则看对手的档次,对弱队赢了有9375,平了有6250,输了也能得5000。而打排名前十的强队或者宿敌墨西哥,赢了就能得17625,平8125,输5000。(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对手档次,不赘述。)
女足队员如果入选打世界杯的国家队阵营,每人能得1万5千美元。此外必须打进前四名才能得到额外奖金:得第四名每人1万,第三名每人2万,亚军每人3.25万,冠军每人7.5万。
男足队员入选世界杯阵营每人立刻得6.875万美元薪金。即使是世界杯外围预选赛,每场比赛都有奖金(赢每人1.25万,平6千,输4千),出线后全队有250万奖金队员自己决定如何分配。世界杯第一轮小组赛中每获一分(赢球3分,平1分)全队有21.875万奖金。第二轮若出线全队450万奖金。如果赢得前三名,每人都有超过百万的奖金额,得冠军则每人9.375万。目前美国男足对此巨奖依然只能是望洋兴叹。
除了这些数额悬殊的差别之外,两队之间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小区别。比如国家队里每天的伙食补贴女子是50美元,男子则是62.5。(也许他们认为男人吃得多?)参加赞助商活动女队员每次得3千酬劳,男队员却得3.75千等等。
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规定政府必须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保护。在这个基础上,美国政府在上世纪50年代通过了一系列民权法案,并设置联邦就业机会平等委员会保证雇主在待遇上不得进行性别、种族等歧视。美国足协对男女队员待遇上的巨大偏差——尤其是相对于两队在国际比赛成绩上的悬殊——令女队员们很不满,因此提出上诉,以求公正。
在美国女足赢得世界杯冠军的2015年,她们得到了举国上下相当的关注。其球赛的门票和广告收入超过该年男足的收入。这是美国女足提出“同工同酬”的主要依据之一。但2015年男足没有什么重要的比赛,表现也比较差。如果把各自球队在两届世界杯之间四年的收入做比较,男队收入还是远超过女队。此外,女子足球在世界上没有几只强队,奖金的数额与竞争对手的强弱挂钩也是合理的奖励手段。这些都会是足协辩护的理由。也就是说,如何判定男女球员是否“同工”将是决定他们是否应该“同酬”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这些薪酬标准也不是美国足协独裁制定的,而是足协与球员集体谈判而达成的合同。合同过期时需要重新谈判。女足合同现在正面临续延,但谈判陷入僵局。因此,这场官司也有可能只是一个谈判筹码。但无论如何,其揭示的职业竞技中男女“同工同酬”难题,大概不会很快消失。
其实,因为职业体育机会的匮乏,美国女子参与更广泛、市场也更大的体育赛事是大学联赛。大学体育不属于商业操作,运动员没有薪酬或奖金,因此也不具备“同工同酬”问题。而大学体育两性之间的机会均等也是联邦政府的法律("Title IX")要求,这方面亦是争议连连,尚待另文介绍。
(4/10/2016)
米帝囧事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