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共和党总统预选的白热化,更多的好戏正不断上演。几天前(3/3),上届候选人密特·罗姆尼(Mitt Romney)发表公开演讲,大举抨击今年的候选人川普(Donald Trump),号召全党发动起来,采取一切手段阻击川普的出线。
党内初选期间,候选人同室操戈、你死我活。没有参选的其他高层人物如果没有铁杆支持某候选人,往往会做高姿态置身事外,尊重选民的抉择。罗姆尼这样的讲话实属罕见,但他自有他的道理:他认为川普的胜出将是共和党的灾难。
无独有偶,半个世纪以前的1964年,密特·罗姆尼的父亲、密执安州(Michigan)州长乔治·罗姆尼(George Romney)也曾做过一个相似的讲话,重磅攻击当年本党候选人戈德华特(Barry Goldwater),同样是认为后者会毁了共和党。
共和党在美国代表着所谓的右派保守势力,她的基本理念是小政府、自由市场经济,以及以基督教义为主导的传统价值观。然而,共和党的这个形象其实只是近几十年的产物,历史上的共和党曾经有过多种不同的面貌。及至二战前后,民主党的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连任四届总统,推行政府大举插手经济以摆脱大萧条的“新政”,导致政府权力扩大,迫使在野的共和党走向其反面。但当时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还没有统一的既定政治理念,而只是相对松散的政治联盟。
随着政局的演变,共和党逐渐分成两大派:东北部的自由派倾向于支持新政、认同政府的积极作用,中西部的右派则越来越趋于保守,抵触政府。相应地,民主党也在分化:罗斯福的新政导致南方黑人整体背弃了当初内战时摧毁奴隶制的共和党而转向民主党,促使南方的白人民主党势力转向保守立场。
在这个背景下,西部亚利桑那州的参议员戈德华特在1964年异军突起,以毫不妥协的保守立场竞争共和党的总统提名。他在党内的主要对手是纽约州长洛克菲勒(Nelson Rockfeller),正是东北部“温和自由派”的代表。洛克菲勒本来是主流派,民意领先,但选战前因为个人婚姻问题失去大量支持,为戈德华特提供了机会。
戈德华特不仅毫不留情地抨击政府开支的膨胀和对个人自由的侵犯,还在一些争议性很强的社会问题上毫无顾忌地大放厥词,比如支持麦肯锡主义、反对保护黑人权益的民权法案,主张可以考虑动用战术核武器结束越南战争等等,很快赢得了“种族主义者”、“战争狂人”等等大帽子。但戈德华特的强硬、不妥协态度激发了年轻一代共和党人的热情,把他的竞选推成了一场“运动”、“革命”。
共和党的精英阶层一时大哗,认为他不能代表共和党的价值观和形象。他们企图说服前副总统、上届落败于肯尼迪的尼克松(Richard Nixon)参选阻击,后者没有同意。而各种后盘操作始终无法左右选票的力量,戈德华特出乎意料地节节获胜,胜利在望。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老罗姆尼发表了他的演讲。他直言抨击戈德华特的一系列主张,包括其反对民权法案的立场,是极端右倾,与民众、共和党、国会的大多数意见不符。他并痛心地警告,戈德华特的出线将导致共和党的自杀性毁灭。
戈德华特后来如愿赢得共和党提名,但在大选中惨败于民主党的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只赢得南方少数几个小州。共和党虽然没有因此自杀,却也是经历了一番脱胎换骨。四年以后,尼克松东山再起,实行“南方战略”,整合被戈德华特吸引来的民主党南方保守派,借助民主党因为越战和种族冲突带来的焦头烂额赢得总统席位。(在那场选举中,老罗姆尼在初选中败给尼克松。)
同样是在1964年,就在老罗姆尼抨击戈德华特之际,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的一位影视明星里根(Ronald Reagan)也出来做了个著名演讲。此前里根一直都是民主党人,领导过好莱坞演员工会。这时他受戈德华特感召“弃暗投明”,成为共和党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选择的时候来到了:或者坚持保守信念争取最大自由,或者屈服于专制政府的控制。两年以后,里根当选为加州州长。
1980年,在共和党内屡败屡战的里根终于问鼎白宫,成为现代美国第一位真正的保守派总统。戈德华特竞选时所召集起的新一代共和党人很多成了里根团队的骨干。里根的胜利也标志着共和党在保守理念下重新组合的完成。在那场重组中,共和党彻底失去了东北部,巩固了中西部,吸纳了南方保守势力,在美国版图上占据一个大写的字母L形状。凭借这个坚实的基础,共和党不仅通过布什(Bush)父子两度赢得总统席位,更是长期在联邦议会、州长和州议会等选举中压倒了民主党。
老罗姆尼和戈德华特、里根的论争,归根到底是共和党在维持现状还是彻底创新之间的抉择。戈德华特的选战虽然失败了,但他们赢得了历史的胜利。
五十年之后,今天的共和党内不再有洛克菲勒和老罗姆尼那样的所谓温和自由派,而完全以强硬的保守派为中坚。但他们也不是铁板一块,反而再度趋于分裂。近几年兴起的茶党在共和党内部形成一个激进团体,他们集中注意力在通过减税、削减政府开支上,总在找机会发难。里根时期在党内举足轻重的宗教势力则在不断地边缘化,他们也因为其价值观不再被重视而满腹牢骚,试图东山再起。现在也有温和派,不过他们的立场要是在戈德华特时代会属于极右派。
更重要的是,多年的执政经历使得共和党高层也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他们满足于在与民主党对抗中所能赢得的少量、局部成果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上两届大选中,他们支持的温和派候选人麦肯和小罗姆尼又相继败北。这次选举中,所谓的“体制派”便成为川普、克鲁兹(Ted Cruz)等“反体制”候选人的攻击目标。即便如此,川普所引发的竞选风暴还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揭示共和党内部的矛盾已经达到互不相容的程度,有如半个世纪前的巨变前夕。
的确,川普与戈德华特有很多相像之处。他们都摆出一副对外强硬、对内呼吁大变革的姿态。戈德华特竞选中挖苦过上任共和党总统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川普这次也直指布什曾经为伊拉克战争撒谎;戈德华特认为战争中可以用核武器,川普则坚持着反恐中需要使用近乎残酷的刑讯手段;等等等等。当然,他们又都被称之为“种族主义分子”。
然而,戈德华特是不折不扣的保守派,他反对的是当时共和党中的自由派势力。川普却正好相反。他一度是民主党人,曾经拥护国家接管医疗保险、堕胎权等左派政策,作为商人还曾长期捐款支持民主党政客,包括克林顿夫妇。虽然他这次参选时已经修正了一些立场,但他绝不是一个传统的保守派共和党人。
最近几次共和党候选人辩论中,试图绝地反扑的竞争对手卢比奥(Marco Rubio)抛弃了他温文尔雅的包装,直指川普为骗子,是披着共和党外衣的民主党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来劫持保守派运动。
小罗姆尼这星期的演讲也是同样的论调,在攻击川普人格的同时强调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保守派、共和党人。共和党选民必须利用一切手段阻击川普,否则党将不党。
尽管川普因为移民难民问题上的言论被人视作极端,来自共和党主流派的这种攻击却正在为他塑造一个政策上的温和派形象,尤其是他屡次声明当选后他会与民主派等各方势力谈判,寻求可行方案,而不是盲目的坚持保守派立场。
如果川普能经受住共和党内部的全力阻击而出线,他的这一形象将有助于大选中争取中间派选民。与戈德华特一样,川普在竞选中吸引了大量的新生力量。今年的共和党初选投票率大幅增长,有很多过去的中间派和民主党人参与。川普虽然本人是富豪、年近七旬,却赢得了众多社会底层和年轻人的支持。现在的民意调查发现川普在东北部民主党领地纽约、新泽西、马萨诸塞、宾夕法尼亚等州有相对优势,如果他能夺取几个这样的州,突破传统的共和党L地域,那么民主党将不堪一击。
而上述这些州,恰恰正是共和党上次分裂、整合时所舍弃的地盘。
另一方面,民主党虽然表面上尚且稳定,其实也是危机四伏。今天的民主党基本上是西海岸和东北部的自由派势力与南部黑人和拉丁裔的松散组合。随着工会势力的消失,他们正在失去社会下层白人的支持。这是本届选举中社会主义者桑德斯能够在民主党内掀起波澜的缘故。他们在桑德斯(Bernie Sanders)落败以后可能会试图离开民主党,是川普的潜在支持者。
如果共和党主流实在无法容忍川普的出线,另外推出候选人以第三党或独立身份参选,或拒绝投本党候选人的赞成票,这会引发共和党内部再一次大分裂。民主党的松散联盟也可能随之瓦解,两党将与半个世纪以前那样再度重新组合,形成不同的政治势力。也许,川普版的共和党会更像五十年前的版本,完成历史的轮回。
也许,这样的变革可以催生出实质性的多党竞争,为美国政坛开辟一个崭新的局面。
有意思的是,小罗姆尼这次的讲话时从一开始就援引了里根当年支持戈德华特的演讲,却只字未提他老爸几乎同时所作的反对派演讲。他自认为是在承继里根的传统,捍卫共和党的保守价值观。但历史也许会给他开一个玩笑,揭示他真正继承的是他父亲维护一个共和党的现状,而错过新的变革的到来。
(3/5/2016)
米帝囧事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民主党.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民主党. Show all posts
Sunday, June 5, 2016
Tuesday, May 31, 2016
大数据时代的美国竞选——桑德斯和克林顿之间的数据囧事
这届美国大选,共和党一方因为商界大亨川普(Donald J Trump)出战并意外地领先群雄而吸引了绝大部分眼球。民主党这边稍逊风骚。虽然他们也有异军突起的参议员桑德斯(Bernie Sanders)高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但其势头始终无法逼近风头稳健的主流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因此民主党的初选,无论是政见还是辩论,都未能引起广泛注意。
倒是前些天突然发生的一起数据泄露“丑闻”,才让人们醒悟到民主党内部也在进行着激烈的初选博弈。
而这起所谓的丑闻,其实不过囧事一桩。
俗话说,一个人的能力常常体现在他的通讯录上。在与人打交道的政坛和商界,通讯录便是关系网,缺之寸步难行。而在民主选举的社会里,政客的通讯录不只是身边的朋友和敌人,更扩展到广泛的选民:哪些选民有可能对哪些主张支持或反对?哪些选民有可能会在选举日去为自己投一票?更重要的是,哪些选民更有可能为自己的竞选捐款献金?这些至关重要的信息都收集在政客的广义“通讯录”里,或者用现代的语言,数据库里。
前些天的丑闻,便是桑德斯的竞选班子成员“无意间”看到了克林顿班子的“通讯录”,因而“窃取”了对方最宝贵的政治情报。
美国只有总统的选举是全国性的。联邦参议员选举在各州范围举行、众议员在州内划出的选区内进行,而州一级或以下官员的选举则在更小的选区范围进行。在小选区里,候选人及其团队对当地的选民——至少是通常积极投票的那部分选民——有一定的切身了解,比较容易建立直接的联系,说服选民为自己捐款和投票。
这样的“零售式”竞选不适用于全州或全国性的选举。竞选总统更必须学会“批发式”地联系选民。大规模地联系选民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通过媒体广告、演讲、电视辩论等大众传播手段让选民认同自己;其二是组建庞大的竞选机构,发动大量的代言人和志愿者在各州各地为自己联络选民。如同战场,前者通常被称为“空中作战”,而后者则是“地面作战”。为了取胜,两者不可或缺。
“空战”为人熟知,它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候选人的知名度、媒体形象和为了支付巨额广告费用的筹款能力。“地面作战”则相对隐蔽,比较不引人注意。其实,竞选中更多的人力物力是投入在地面部队。毕竟,选战的胜利最终取决于一个个的选民被说服成为自己的支持者,并在选举时为自己投出他们手中的那一票。
全国性的选举选民数量巨大,不可能漫天撒网去争取每一个选民,即使能做到也是浪费资源。有效的地面作战是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的运作,即对各选区、居民区的选民诸如政治倾向、关心的问题、参与热情等等基本情况事先有充足的了解,然后遴选可争取的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游说、动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收集整理、不断更新大量琐碎的选民信息,加以各种数据分析手段,使之成为有效实用的工具。这正是当前“大数据”时代的拿手好戏。
最早在竞选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是这行业中的职业操作手。他们不是政客,而是在每个选举期时选择合适的候选人,加入其竞选阵营提供民意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因为他们的贡献,候选人的多数决策不再是靠直觉或猜测,而是在以数据支持的基础上做出,即根据确实情报来调整候选人的演讲措辞、辩论策略以及日程安排——去什么地方访问、会见哪一部分选民等等。
久而久之,这些职业咨询人各自积累了大量的选民资料,拥有相当规模的“通讯录”,成为竞选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更是候选人不惜重资聘请的专家。2004年,共和党的布什总统在不利的形势下险胜民主党凯瑞的挑战,以极其微弱的优势获得连任。这一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共和党旗下的咨询专家对选民信息的掌握和因此对竞选资源的有效分配。
痛定思痛,民主党在2005年决定建立他们自己的竞选大数据运作。与他们推崇集体协同的政治理念相符,民主党认为他们可以比共和党更高出一筹,在党内采用“民主集中制”:建立统一的选民“通讯录”,为该党所有候选人服务。每次选举开始时,每个候选人都会得到一份党部所掌握的最及时、详尽的选民信息数据库。党内初选期间,各候选人在此基础上各自进行自己的选民调查、访问、游说、动员等行动,其间所掌握的选民信息归自己所有,对其他候选人保密。一旦选举结束,所有这些信息全部上交,由党部汇总对统一的数据库进行修正和更新,形成新的版本供下一轮选举候选人使用。
这一资源共享的安排卓有成效。民主党在2008和2012两届大选中,在大数据的运用上已经超过共和党。他们党内初选结束后,所有候选人所收集到的数据均汇总提供给胜出的提名人,全党在资源上得以团结一致对外,为奥巴马两次赢得总统席位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2012年,奥巴马与罗姆尼的选战非常接近,最后结果取决于俄亥俄等一两个摇摆州,而这些州的结局又取决于其中几个摇摆选区,甚至是几个小镇。民主党的数据库精确地预测了几个关键选区在选举前夕的走向,引导奥巴马派出大批人马到那里走家访户,敦促、协助己方支持者前往投票站投票。正是这样的地面部队确保了那次选战的获胜。
民主党的这一战略决策在技术层面的具体实施上却也不是没有漏洞。为了数据共享和汇总的方便,民主党将他们的数据库外包给一家技术咨询公司,要求所有候选人自己的操作都在该公司的平台上进行。党内初选期间,各候选人在统一的数据库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数据空间,它们之间由安全系统设立“火墙”隔离,互相之间无法串访。
今年12月18日,该技术公司在更新软件系统时意外地导致安全系统失效。在一个几十分钟期间,候选人的数据之间暂时不再有隔离。桑德斯竞选班子的成员因此看到了克林顿竞选班子所收集、分析的一部分数据文件。
克林顿竞选班子的人很快获知这一消息,大骇,立即举报指控桑德斯的人使用了黑客手段偷窃他们的私密情报,大有“水门事件”再现的架势。民主党党部风声鹤唳,干脆利落地冻结了桑德斯人员在整个系统的帐号,导致他们无法存取自己的数据材料,竞选行动几近瘫痪。舆论一时大哗。
桑德斯诉诸法庭,控告民主党党部,终于迫使对方在48小时后恢复了他们对自己数据资料的使用权。同时,他也在随后的民主党候选人辩论会上当众向克林顿道歉,并解雇了在该事件中负有直接责任的三名助手。似乎很快地平息了这场纠纷。
然而在幕后,波动还在继续。桑德斯的助手坚持他们是无辜的,只是在发现系统故障后想核实情况准备向党部报告,并没有盗用克林顿资料的企图。他们认为党部不分青红皂白冻结他们的帐户的行为才是对竞选行动的最大祸害,是党部偏袒克林顿一方的又一表现。(克林顿夫妇在民主党内根深蒂固,无论是党部还是那家管理民主党数据库的咨询公司高层都有很多是他们夫妇俩的旧部。)
2015年可以说是美国的数据安全灾年,从联邦政府到商界巨头都曾因为计算机系统的疏漏或被攻击造成多起重大数据外泄事件。克林顿本人一直无法摆脱她在国务卿任期内使用私人电邮帐户处理政府事务的不当行为的阴影。相比之下,民主党内部数据库管理中出现的纰漏并不是什么大事。但也正是这么一件囧事,又一次提醒人们大数据时代的威力和风险。
(12/29/2015)
米帝囧事
倒是前些天突然发生的一起数据泄露“丑闻”,才让人们醒悟到民主党内部也在进行着激烈的初选博弈。
而这起所谓的丑闻,其实不过囧事一桩。
俗话说,一个人的能力常常体现在他的通讯录上。在与人打交道的政坛和商界,通讯录便是关系网,缺之寸步难行。而在民主选举的社会里,政客的通讯录不只是身边的朋友和敌人,更扩展到广泛的选民:哪些选民有可能对哪些主张支持或反对?哪些选民有可能会在选举日去为自己投一票?更重要的是,哪些选民更有可能为自己的竞选捐款献金?这些至关重要的信息都收集在政客的广义“通讯录”里,或者用现代的语言,数据库里。
前些天的丑闻,便是桑德斯的竞选班子成员“无意间”看到了克林顿班子的“通讯录”,因而“窃取”了对方最宝贵的政治情报。
美国只有总统的选举是全国性的。联邦参议员选举在各州范围举行、众议员在州内划出的选区内进行,而州一级或以下官员的选举则在更小的选区范围进行。在小选区里,候选人及其团队对当地的选民——至少是通常积极投票的那部分选民——有一定的切身了解,比较容易建立直接的联系,说服选民为自己捐款和投票。
这样的“零售式”竞选不适用于全州或全国性的选举。竞选总统更必须学会“批发式”地联系选民。大规模地联系选民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通过媒体广告、演讲、电视辩论等大众传播手段让选民认同自己;其二是组建庞大的竞选机构,发动大量的代言人和志愿者在各州各地为自己联络选民。如同战场,前者通常被称为“空中作战”,而后者则是“地面作战”。为了取胜,两者不可或缺。
“空战”为人熟知,它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候选人的知名度、媒体形象和为了支付巨额广告费用的筹款能力。“地面作战”则相对隐蔽,比较不引人注意。其实,竞选中更多的人力物力是投入在地面部队。毕竟,选战的胜利最终取决于一个个的选民被说服成为自己的支持者,并在选举时为自己投出他们手中的那一票。
全国性的选举选民数量巨大,不可能漫天撒网去争取每一个选民,即使能做到也是浪费资源。有效的地面作战是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的运作,即对各选区、居民区的选民诸如政治倾向、关心的问题、参与热情等等基本情况事先有充足的了解,然后遴选可争取的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游说、动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收集整理、不断更新大量琐碎的选民信息,加以各种数据分析手段,使之成为有效实用的工具。这正是当前“大数据”时代的拿手好戏。
最早在竞选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是这行业中的职业操作手。他们不是政客,而是在每个选举期时选择合适的候选人,加入其竞选阵营提供民意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因为他们的贡献,候选人的多数决策不再是靠直觉或猜测,而是在以数据支持的基础上做出,即根据确实情报来调整候选人的演讲措辞、辩论策略以及日程安排——去什么地方访问、会见哪一部分选民等等。
久而久之,这些职业咨询人各自积累了大量的选民资料,拥有相当规模的“通讯录”,成为竞选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更是候选人不惜重资聘请的专家。2004年,共和党的布什总统在不利的形势下险胜民主党凯瑞的挑战,以极其微弱的优势获得连任。这一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共和党旗下的咨询专家对选民信息的掌握和因此对竞选资源的有效分配。
痛定思痛,民主党在2005年决定建立他们自己的竞选大数据运作。与他们推崇集体协同的政治理念相符,民主党认为他们可以比共和党更高出一筹,在党内采用“民主集中制”:建立统一的选民“通讯录”,为该党所有候选人服务。每次选举开始时,每个候选人都会得到一份党部所掌握的最及时、详尽的选民信息数据库。党内初选期间,各候选人在此基础上各自进行自己的选民调查、访问、游说、动员等行动,其间所掌握的选民信息归自己所有,对其他候选人保密。一旦选举结束,所有这些信息全部上交,由党部汇总对统一的数据库进行修正和更新,形成新的版本供下一轮选举候选人使用。
这一资源共享的安排卓有成效。民主党在2008和2012两届大选中,在大数据的运用上已经超过共和党。他们党内初选结束后,所有候选人所收集到的数据均汇总提供给胜出的提名人,全党在资源上得以团结一致对外,为奥巴马两次赢得总统席位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2012年,奥巴马与罗姆尼的选战非常接近,最后结果取决于俄亥俄等一两个摇摆州,而这些州的结局又取决于其中几个摇摆选区,甚至是几个小镇。民主党的数据库精确地预测了几个关键选区在选举前夕的走向,引导奥巴马派出大批人马到那里走家访户,敦促、协助己方支持者前往投票站投票。正是这样的地面部队确保了那次选战的获胜。
民主党的这一战略决策在技术层面的具体实施上却也不是没有漏洞。为了数据共享和汇总的方便,民主党将他们的数据库外包给一家技术咨询公司,要求所有候选人自己的操作都在该公司的平台上进行。党内初选期间,各候选人在统一的数据库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数据空间,它们之间由安全系统设立“火墙”隔离,互相之间无法串访。
今年12月18日,该技术公司在更新软件系统时意外地导致安全系统失效。在一个几十分钟期间,候选人的数据之间暂时不再有隔离。桑德斯竞选班子的成员因此看到了克林顿竞选班子所收集、分析的一部分数据文件。
克林顿竞选班子的人很快获知这一消息,大骇,立即举报指控桑德斯的人使用了黑客手段偷窃他们的私密情报,大有“水门事件”再现的架势。民主党党部风声鹤唳,干脆利落地冻结了桑德斯人员在整个系统的帐号,导致他们无法存取自己的数据材料,竞选行动几近瘫痪。舆论一时大哗。
桑德斯诉诸法庭,控告民主党党部,终于迫使对方在48小时后恢复了他们对自己数据资料的使用权。同时,他也在随后的民主党候选人辩论会上当众向克林顿道歉,并解雇了在该事件中负有直接责任的三名助手。似乎很快地平息了这场纠纷。
然而在幕后,波动还在继续。桑德斯的助手坚持他们是无辜的,只是在发现系统故障后想核实情况准备向党部报告,并没有盗用克林顿资料的企图。他们认为党部不分青红皂白冻结他们的帐户的行为才是对竞选行动的最大祸害,是党部偏袒克林顿一方的又一表现。(克林顿夫妇在民主党内根深蒂固,无论是党部还是那家管理民主党数据库的咨询公司高层都有很多是他们夫妇俩的旧部。)
2015年可以说是美国的数据安全灾年,从联邦政府到商界巨头都曾因为计算机系统的疏漏或被攻击造成多起重大数据外泄事件。克林顿本人一直无法摆脱她在国务卿任期内使用私人电邮帐户处理政府事务的不当行为的阴影。相比之下,民主党内部数据库管理中出现的纰漏并不是什么大事。但也正是这么一件囧事,又一次提醒人们大数据时代的威力和风险。
(12/29/2015)
米帝囧事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