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政治日历上,现在正是各州的党组织分别举行代表大会,确定夏天参加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单,就当前一系列政治问题展开讨论获得共识,为即将到来的秋季大选做好准备的时刻。
德克萨斯州的近三千名共和党代表5月12日在达拉斯聚集开会时,他们除了有与其它各州同党们面临的同样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突兀的议题:是否正式推动德克萨斯州退出美利坚合众国。也就是说,德州要独立!
地处美国中南部的德克萨斯是美国面积和人口均排列第二的大州(面积第一是阿拉斯加,人口第一是加利福尼亚),在美国政治和经济等领域都举足轻重。但因为其文化独特,与东西两岸的主流思潮不尽和谐,经常与主流过不去。而这个州在历史上就有独立的传统。
早年这里地广人稀,只有少数牛仔和牧场。最先在这里定居、开辟殖民地的欧洲人是西班牙人和法国人,德克萨斯的属权也在这两个列强手中来回转换。1821年,墨西哥从西班牙统治者手中赢得独立,也同时承继了今天德克萨斯及其周围的大片地盘。当时那里人口只有3500人左右,谁也没把那里当回事。但随着美国这个新兴国家西进的步伐,越来越多的移民从东部迁来,迅速改变着其成分。到1834年,该地区人口翻了近十番,达到3万,基本上都是来自美国的移民。他们并不安于接受墨西哥政府的统治,便掀起了第一轮德克萨斯独立运动。
1835年10月,德克萨斯人签署独立宣言,开始了他们自己的独立战争。在和墨西哥政府军几场浴血奋战——包括后来被神化的阿拉莫战斗(Battle of Alamo)——后,得到大量美国志愿军支持的德克萨斯人取得大胜,还俘虏了墨西哥总统。1836年3月,德克萨斯共和国(Republic of Texas)正式成立。
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德克萨斯委实太弱小,经济前途也不大。为独立而战的移民们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更希望能“返祖归根”,成为美国的一个州。美国当时处于内战一触即发的边缘,南北两方在国会势均力敌,不希望因为增加一个新州打破平衡格局。直拖到1845年底,经过许多纠结,美国总统才签署法案吞并德克萨斯。1846年2月19日,德克萨斯正式成为美利坚的第28个州。独立的德克萨斯共和国只存在了10年。
美国的吞并和扩张行为令墨西哥非常愤怒,两国因此在德州地盘上打了两年战。休战时,美国政府支付了一笔巨款换得墨西哥政府正式放弃德州主权,确定了边界。
然而,德州进入美国不到十年,内战即爆发了。在南方诸州相继宣布独立之后,不安分的德州人在1861年也投票决定再次独立,却旋即又加入南方邦联“国家”。内战结束后,德克萨斯重新恢复了作为美国一个州的地位,这一次短暂的独立并没有得到联邦法律上的承认,而是被视为叛乱。
德克萨斯州的沙漠里蕴藏着大量石油,使其在二十世纪得到迅猛发展,不再是过去那个只有畜牧业的牛仔州。不过工业化之后,人口急剧增长,德克萨斯州并没有完全抛弃当年的桀骜不驯性格。他们的州旗类似于简化的星条旗,但只有一颗星(Lone Star),象征着当年的德克萨斯共和国。该州居民合法登记拥有的私人枪支近34万,是全美最多的。(因为人口众多,其拥枪率却并不到前十名。)
近些年来,随着联邦政府在职权范围和财政支出上的大规模扩张,美国各地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复活,出现了包括茶党等各式反对思潮。德克萨斯州内的分离欲望也开始呈现生机。1996年夏天,几个坚信德克萨斯在1861年退出联邦后就是独立国家,只是后来在内战中被美利坚侵占至今的人在与政府的冲突中劫持人质与警察对峙,最终被判刑坐牢。
他们中也有人并不赞成这样的暴力蛮干。他们组建了德克萨斯民族运动(Texas Nationalist Movement),试图通过影响民意、政治运作来赢得德州独立。
美国宪法保证言论自由。因此只要不诉诸武力、侵犯他人,鼓吹、宣传乃至组织地方独立运动都是公民合法行为,受法律保护。类似的分离、独立运动在好几个州里都或大或小地存在、活动着。但没有哪个州能比得上德克萨斯。经过十来年卧薪尝胆,德克萨斯民族运动组织有了相当的气候,号称拥有25万支持者。他们在民间推动的草根活动也开始引起主流媒体的注意。
2009年,德州前州长佩雷(Rich Perry)出马竞选总统。他在一次竞选演说中半开玩笑地提到了独立的可能性,引起观众高呼“分离!分离!”(secede)的口号,获得大规模报道。他后来不得不在全国直播的总统候选人辩论会上澄清自己并不真的支持德州独立。当时的一个民意调查发现德州共和党人中已经有48%支持独立。有人在白宫请愿网站上贴出德州独立的请愿书,征集到12万5千签名。白宫不得不发表正式回复,当然是要维护国家统一。
现任的德州州长——共和党人格里格·阿伯特(Greg Abbott)——也不含糊,总要想方设法找联邦政府的茬。去年五月份,美国军队在西南沙漠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阿伯特竟悍然宣布这可能是奥巴马总统进犯德克萨斯,要实行军管的借口,命令他手下的国民卫队行动起来,全程监视联邦军队的行动。
去年,德州还正式通过法律,花费二千万美元在州内建立自己的金库,把州政府所拥有的黄金储备从联邦金库和银行保险库中提取出来自己保存。这也是美国各州中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理由是这样可以节省需要支付的储藏费用,但也无法摆脱这是为独立做准备的嫌疑。目前,州政府正在审查金库的建筑设计方案,有望很快破土开工。
但独立的最终途径还是要经过政治较量。现代的德州是共和党的地盘,几乎垄断了州内各级政府机构。这些年来,共和党内不断有要将德州独立付诸全州公民投票的动议。虽然尚未得到大多数支持,却势头越来越旺。
今年的德州共和党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已经有至少十个郡的基层共和党组织通过了公投独立的动议。正是这些草根代表将动议带到了州代表大会上,坚持要进行大会辩论和投票。然而,德州的共和党还是没有能够迈出这一步。大会程序委员会以微弱多数否决了对独立进行大会辩论的动议。虽然该议题还是在大会上得以提出,它未能得到大多数支持。
CNN报道曰“德克萨斯的共和党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独立”。但是,他们的确是在准备着。
(5/17/2016)
米帝囧事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共和党.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共和党. Show all posts
Sunday, June 12, 2016
焦头烂额的科罗拉多州共和党总统初选
地处中西部高原的科罗拉多州是今年3月1日那个“超级星期二”举行总统初选的十几个州之一。那天晚上,举国上下关注着各个候选人在这些州的得票结果。然而,科州只公布了其民主党初选的结果,共和党空缺,因为他们没有举行针对总统候选人的投票。
当时科州的民意调查显示共和党候选人中,川普以30%左右的支持率领先;卢比奥第二,大约22%;克鲁兹以18%左右支持率位居第三,后面还有一系列其他人选。
一个多月以后的4月9日,科州共和党终于走完了其党团程序,宣布该州37个全国大会的代表名额全部由支持克鲁兹的人员赢得,川普吃了个鸭蛋。
一时间舆论大哗。支持川普的共和党人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发文控诉、抗议,指控州党部内部操纵,剥夺了党员投票支持川普的权力。川普本人除了一如既往地在他的推特上抨击之外,还专门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署名檄文,向全体美国人发问:“这样的‘体制’,对你和你的家庭有好处吗?”号召彻底地制度性改革。
那么,在科罗拉多,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美国是一个“合众国”,各个州以独立身份参与联邦政治操作。尽管这样的格局在现代随着联邦权力的扩张已经萎缩,传统的痕迹依然处处可见。联邦总统虽然表面上是由全国公民投票直接选举产生,实际上却是由以州为单位所推选出的“选举人”决定。
党的总统候选人也沿袭着这一传统:各州派出代表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上由代表投票决定最后的候选人。各州的代表如何产生、他们如何代表本州选民意志等等由各州自行决定,党部只能做一些原则性的限制和指导。
这样每个州便各有各的高招。
有些举行选民直接投票,然后根据投票结果在各个候选人的支持者中分配代表名额,这种一般叫做“投票初选”(primary)。对选民来说,投票比较直截了当:与大选一样,选举日到指定的投票点把填好的选票投入票箱即可,大部分州还允许提前或邮寄投票,那就更方便了。但对于地方党组织来说,这样的过程未免太肤浅、不够人性化。因此很多州还延续着早期基层民主的操作方式:在指定的选举时间,选民到指定的聚会地点交流、讨论自己对政情和候选人的看法,通过辩论影响彼此的态度,试图建立共识。在这个基础上再统计结果。这种一般叫做“党团会议”(caucus)。
实行“党团会议”促进了地方党员之间的交流,更像一个党组织。但其不足之处是党员必须亲自到场开会,否则就无法行使自己的初选权利。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家庭生活繁忙,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这么投入,因此实际参加者只是少数积极分子。(在一些冬天举行初选的“党团会议”州,选举结果经常与那天是否下雪存在一定关系。)
另一方面,即使有“投票初选”的方便,真正参与初选投票的党员也很少。两者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劣。而各州实行的实际选举程序往往是这两者的某种组合,千奇百怪,因此造就了许多精通于当地操作的“专家”,每四年一度成为各候选人团队争夺的资源。
当然,普通人不会去关心这里面的细节,而只关心候选人的输赢战况。无论是“投票初选”还是“党团会议”,基层投票和选举都会产生各个候选人的得票比例,并据此分配安排全国大会的代表名额。媒体也据此报道,只有今年的科州共和党是个例外。
科罗拉多州行使的是“党团会议”模式,两党的党员都在3月1日举行了基层会议,推选代表。但是科州的共和党一直不愿意根据选民对总统候选人的投票结果分配代表名额。过去的几届选举中,他们在基层会议上也举行民意测验式的选民投票(straw poll),据此可以知道选民对各个候选人的拥戴程度。但代表的名额却是通过逐级推选的方式另外产生。
去年,共和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一项新规定:如果州在基层选举时举行了总统候选人投票,其代表名额必须按照得票率分配。科州的党部对此很不以为然。他们最耿耿于怀的是,因为初选比较早,如果硬性按照得票率分配的话,很多代表会是支持后来已经退出竞选的候选人的人,在全国大会上成为“废票”。也就是说,如果当时的选举符合民意调查的话,科州派往全国大会的代表中除了川普和克鲁兹的支持者以为,还会有20%是支持卢比奥的,以及支持卡森的。后两者都已经退出了竞选。
于是,为了科州的代表不成为“废票”而拥有更大的影响力,科州党部的首脑们一致决定今年干脆不举行总统投票,而只通过党团会议遴选代表,代表可以在全国大会上自主投票。
科州拥有37名全国代表大会名额。州内按人口分布划分有7个联邦众议员选区,每个选区分有3个名额;此外有13个名额在全州范围选出;最后的3个名额则留给州内共和党籍的最高官员——亦即所谓的“超级代表”(Superdelegate)。
在3月1日的基层党团会议上,各个会议地点(precinct)由选民推选出参加选区会议的代表;三月底四月初,各选区分别举行会议,会上选出自己的3名全国大会代表并推选出前往州级代表会议的代表。4月9日,州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代表们再在会上选出剩下的那13名全国大会代表。
中国的读者对这个过程应该不陌生——它与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一致。
多层次的间接选举制度本身并非不民主,但因为选民的投票和最后的结果经过中间的几次筛选,未免产生偏差,也给试图钻空子的人提供了多重机会。这正是这次科州初选所陷入的泥潭。
因为3月1日的“选举”不产生候选人结果,不具备新闻意义,所有的候选人都没有专门到科州来拉票。“超级星期二”之后,选举很快凝聚为川普和克鲁兹两人的争夺。因为川普的“过激言论”和政见,共和党主流派形成共识,要不惜一切全力阻击川普,喊出了“Never Trump”的口号。在代表数量上落后的克鲁兹展开“地面”攻势,在各个州投入人力物力争取每一个可争取的名额。即使是川普已经赢得的席位,他们也试图抢夺到手。这样,即使该代表按规定在全国大会上第一轮必须投川普的票,在第二轮(如果川普未能在第一轮胜出)就可以自主地投克鲁兹的票。因此,克鲁兹的团队不动声色地在科州组织支持起己方的力量。相反,川普仍然热衷于占据媒体话语权,没有在基层下功夫。
川普的竞选吸引了一大批过去不怎么参加党派活动的新积极分子,他们对错综复杂的选举制度摸不着头脑。有些代表直到4月9日的州代表大会召开时才发现自己错过了选区会议,因此不具备参加州代表大会资格。有些人参加了选区会议并当选为州代表,却没有能及时交纳登记费。更有人声称接到“官方”电话通知选区会议被延迟或取消因而错过。而支持克鲁兹的代表在其竞选团队的“护航”下井井有条,没有出现这些失误。在各个选区会议上,每个选区的3名代表名额都陆续落入克鲁兹的阵营。
4月9日的州代表大会更是热闹,八千多名代表在一个体育馆里济济一堂。候选人中只有克鲁兹亲自到场,发表了一个激情演讲。会上有六百多名代表竞争那余下的十三个名额。这些候选人在大会上走马灯式亮相,每个代表只有区区十秒钟的时间发表“竞选演讲”。选票上没有代表名字,只有一个数字号码,选民需要查对姓名和号码的对照表才能找出自己想投的号码来画圈——如果他们真的知道自己想选谁的话。媒体后来把这种选票比作赛马场的赌票。
这个时候,早有准备的克鲁兹团队显示出他们的优势,他们事先制作了大量T恤,后面印有预先选定的支持克鲁兹的代表号码。投票时,穿着这些T恤的代表在大厅里站了出来,成为人肉广告牌,供其他代表按图索骥地为支持克鲁兹的号码画圈。另一方面,支持川普的代表才发现他们措手不及。有人也准备了号码名单,但现场发现该名单有很多错误,有些代表缺席,更多的代表号码对不上,一片混乱。
除了两个团队中准备工作上的区别,这次大会的组织工作也出了不少问题。且不说六百多个候选人类似赌马的可笑竞选方式,大会为代表准备的选票和名单对照表也有不少错误,不得不临时更改,但不是每个代表都及时得到更正的版本。大部分错误偏偏又对川普支持者不利。比如选票上出现两个378号码却遗漏了379,而这个379号正是一位支持川普的代表。
选举之前,大会上的嘉宾演讲几乎一边倒地变成声讨川普的批判会。会上还有一个支持克鲁兹的团体散发一份“动议”,列举川普的种种罪恶,要求通过决议每一位科州代表被禁止在全国大会上投川普的票并宣誓不惜一切手段阻止川普成为共和党候选人。
最为荒唐的是,当选举结束,所有的代表名额均落入克鲁兹阵营之后,科罗拉多共和党的官方推特账号居然发出一份“We did it, #NeverTrump”的推特,更使人坚信该党部没有持中立立场,而是怀有打压川普的动机。(该推特后来被删,账号上发了一个说明,声称那是一个未经授权的黑客所为,正在调查云云。)
川普在科州的全军覆没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选举体制、幕后操纵还是其团队本身的失误尚在争议,但这次选举中的种种荒唐无疑暴露了其过程中的多种诟病。面对质疑,体制派官员只能以“这是已经实行了上百年的过程”的论调来辩解。反对派则气愤地指出这场选举还不如所谓第三世界国家的选举专业,是美国民主的耻辱。
本届共和党初选,川普和克鲁兹本来都是以反体制的叛逆形象出场的同道。经过大半年的鏖战,体制派候选人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卡西奇在苟延残喘。党内大佬在无可奈何之下采取了不顾一切全面阻击川普的策略,不惜支持其实更为叛逆的克鲁兹。
科罗拉多的初选以及其它一些州在分配代表名额中出现的类似“不正常”现象为川普和克鲁兹的最后决战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克鲁兹试图抓住契机,在各州基层运作上抢先,揽括代表数额以阻击川普。但他的这一策略也使他在反体制的形象上大大失分,成为维护旧体制、与体制派同流合污的新政客。
川普虽然屡遭暗算,但他继续我行我素,借此全面抨击这些实行了几十年的旧体制。他的《华尔街日报》文章旗帜鲜明地指出他与克鲁兹的区别在于以选民的实际票数还是靠幕后操作获胜,占据了舆论和道德的制高点。
相比之下,川普和克鲁兹在政见上的区别变得无关紧要。
最新的民意调查表明,川普在共和党选民中的支持率继续回升,而克鲁兹大幅下滑。也许,川普是输掉了几个局部战役,却正在赢得整场战争。
与此同时,科罗拉多州州议会不得不开始考虑新的议案,在下一轮总统选举时改换实行“投票初选”制度。
(4/17/2016)
米帝囧事
当时科州的民意调查显示共和党候选人中,川普以30%左右的支持率领先;卢比奥第二,大约22%;克鲁兹以18%左右支持率位居第三,后面还有一系列其他人选。
一个多月以后的4月9日,科州共和党终于走完了其党团程序,宣布该州37个全国大会的代表名额全部由支持克鲁兹的人员赢得,川普吃了个鸭蛋。
一时间舆论大哗。支持川普的共和党人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发文控诉、抗议,指控州党部内部操纵,剥夺了党员投票支持川普的权力。川普本人除了一如既往地在他的推特上抨击之外,还专门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署名檄文,向全体美国人发问:“这样的‘体制’,对你和你的家庭有好处吗?”号召彻底地制度性改革。
那么,在科罗拉多,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美国是一个“合众国”,各个州以独立身份参与联邦政治操作。尽管这样的格局在现代随着联邦权力的扩张已经萎缩,传统的痕迹依然处处可见。联邦总统虽然表面上是由全国公民投票直接选举产生,实际上却是由以州为单位所推选出的“选举人”决定。
党的总统候选人也沿袭着这一传统:各州派出代表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上由代表投票决定最后的候选人。各州的代表如何产生、他们如何代表本州选民意志等等由各州自行决定,党部只能做一些原则性的限制和指导。
这样每个州便各有各的高招。
有些举行选民直接投票,然后根据投票结果在各个候选人的支持者中分配代表名额,这种一般叫做“投票初选”(primary)。对选民来说,投票比较直截了当:与大选一样,选举日到指定的投票点把填好的选票投入票箱即可,大部分州还允许提前或邮寄投票,那就更方便了。但对于地方党组织来说,这样的过程未免太肤浅、不够人性化。因此很多州还延续着早期基层民主的操作方式:在指定的选举时间,选民到指定的聚会地点交流、讨论自己对政情和候选人的看法,通过辩论影响彼此的态度,试图建立共识。在这个基础上再统计结果。这种一般叫做“党团会议”(caucus)。
实行“党团会议”促进了地方党员之间的交流,更像一个党组织。但其不足之处是党员必须亲自到场开会,否则就无法行使自己的初选权利。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家庭生活繁忙,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这么投入,因此实际参加者只是少数积极分子。(在一些冬天举行初选的“党团会议”州,选举结果经常与那天是否下雪存在一定关系。)
另一方面,即使有“投票初选”的方便,真正参与初选投票的党员也很少。两者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劣。而各州实行的实际选举程序往往是这两者的某种组合,千奇百怪,因此造就了许多精通于当地操作的“专家”,每四年一度成为各候选人团队争夺的资源。
当然,普通人不会去关心这里面的细节,而只关心候选人的输赢战况。无论是“投票初选”还是“党团会议”,基层投票和选举都会产生各个候选人的得票比例,并据此分配安排全国大会的代表名额。媒体也据此报道,只有今年的科州共和党是个例外。
科罗拉多州行使的是“党团会议”模式,两党的党员都在3月1日举行了基层会议,推选代表。但是科州的共和党一直不愿意根据选民对总统候选人的投票结果分配代表名额。过去的几届选举中,他们在基层会议上也举行民意测验式的选民投票(straw poll),据此可以知道选民对各个候选人的拥戴程度。但代表的名额却是通过逐级推选的方式另外产生。
去年,共和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一项新规定:如果州在基层选举时举行了总统候选人投票,其代表名额必须按照得票率分配。科州的党部对此很不以为然。他们最耿耿于怀的是,因为初选比较早,如果硬性按照得票率分配的话,很多代表会是支持后来已经退出竞选的候选人的人,在全国大会上成为“废票”。也就是说,如果当时的选举符合民意调查的话,科州派往全国大会的代表中除了川普和克鲁兹的支持者以为,还会有20%是支持卢比奥的,以及支持卡森的。后两者都已经退出了竞选。
于是,为了科州的代表不成为“废票”而拥有更大的影响力,科州党部的首脑们一致决定今年干脆不举行总统投票,而只通过党团会议遴选代表,代表可以在全国大会上自主投票。
科州拥有37名全国代表大会名额。州内按人口分布划分有7个联邦众议员选区,每个选区分有3个名额;此外有13个名额在全州范围选出;最后的3个名额则留给州内共和党籍的最高官员——亦即所谓的“超级代表”(Superdelegate)。
在3月1日的基层党团会议上,各个会议地点(precinct)由选民推选出参加选区会议的代表;三月底四月初,各选区分别举行会议,会上选出自己的3名全国大会代表并推选出前往州级代表会议的代表。4月9日,州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代表们再在会上选出剩下的那13名全国大会代表。
中国的读者对这个过程应该不陌生——它与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一致。
多层次的间接选举制度本身并非不民主,但因为选民的投票和最后的结果经过中间的几次筛选,未免产生偏差,也给试图钻空子的人提供了多重机会。这正是这次科州初选所陷入的泥潭。
因为3月1日的“选举”不产生候选人结果,不具备新闻意义,所有的候选人都没有专门到科州来拉票。“超级星期二”之后,选举很快凝聚为川普和克鲁兹两人的争夺。因为川普的“过激言论”和政见,共和党主流派形成共识,要不惜一切全力阻击川普,喊出了“Never Trump”的口号。在代表数量上落后的克鲁兹展开“地面”攻势,在各个州投入人力物力争取每一个可争取的名额。即使是川普已经赢得的席位,他们也试图抢夺到手。这样,即使该代表按规定在全国大会上第一轮必须投川普的票,在第二轮(如果川普未能在第一轮胜出)就可以自主地投克鲁兹的票。因此,克鲁兹的团队不动声色地在科州组织支持起己方的力量。相反,川普仍然热衷于占据媒体话语权,没有在基层下功夫。
川普的竞选吸引了一大批过去不怎么参加党派活动的新积极分子,他们对错综复杂的选举制度摸不着头脑。有些代表直到4月9日的州代表大会召开时才发现自己错过了选区会议,因此不具备参加州代表大会资格。有些人参加了选区会议并当选为州代表,却没有能及时交纳登记费。更有人声称接到“官方”电话通知选区会议被延迟或取消因而错过。而支持克鲁兹的代表在其竞选团队的“护航”下井井有条,没有出现这些失误。在各个选区会议上,每个选区的3名代表名额都陆续落入克鲁兹的阵营。
4月9日的州代表大会更是热闹,八千多名代表在一个体育馆里济济一堂。候选人中只有克鲁兹亲自到场,发表了一个激情演讲。会上有六百多名代表竞争那余下的十三个名额。这些候选人在大会上走马灯式亮相,每个代表只有区区十秒钟的时间发表“竞选演讲”。选票上没有代表名字,只有一个数字号码,选民需要查对姓名和号码的对照表才能找出自己想投的号码来画圈——如果他们真的知道自己想选谁的话。媒体后来把这种选票比作赛马场的赌票。
这个时候,早有准备的克鲁兹团队显示出他们的优势,他们事先制作了大量T恤,后面印有预先选定的支持克鲁兹的代表号码。投票时,穿着这些T恤的代表在大厅里站了出来,成为人肉广告牌,供其他代表按图索骥地为支持克鲁兹的号码画圈。另一方面,支持川普的代表才发现他们措手不及。有人也准备了号码名单,但现场发现该名单有很多错误,有些代表缺席,更多的代表号码对不上,一片混乱。
除了两个团队中准备工作上的区别,这次大会的组织工作也出了不少问题。且不说六百多个候选人类似赌马的可笑竞选方式,大会为代表准备的选票和名单对照表也有不少错误,不得不临时更改,但不是每个代表都及时得到更正的版本。大部分错误偏偏又对川普支持者不利。比如选票上出现两个378号码却遗漏了379,而这个379号正是一位支持川普的代表。
选举之前,大会上的嘉宾演讲几乎一边倒地变成声讨川普的批判会。会上还有一个支持克鲁兹的团体散发一份“动议”,列举川普的种种罪恶,要求通过决议每一位科州代表被禁止在全国大会上投川普的票并宣誓不惜一切手段阻止川普成为共和党候选人。
最为荒唐的是,当选举结束,所有的代表名额均落入克鲁兹阵营之后,科罗拉多共和党的官方推特账号居然发出一份“We did it, #NeverTrump”的推特,更使人坚信该党部没有持中立立场,而是怀有打压川普的动机。(该推特后来被删,账号上发了一个说明,声称那是一个未经授权的黑客所为,正在调查云云。)
川普在科州的全军覆没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选举体制、幕后操纵还是其团队本身的失误尚在争议,但这次选举中的种种荒唐无疑暴露了其过程中的多种诟病。面对质疑,体制派官员只能以“这是已经实行了上百年的过程”的论调来辩解。反对派则气愤地指出这场选举还不如所谓第三世界国家的选举专业,是美国民主的耻辱。
本届共和党初选,川普和克鲁兹本来都是以反体制的叛逆形象出场的同道。经过大半年的鏖战,体制派候选人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卡西奇在苟延残喘。党内大佬在无可奈何之下采取了不顾一切全面阻击川普的策略,不惜支持其实更为叛逆的克鲁兹。
科罗拉多的初选以及其它一些州在分配代表名额中出现的类似“不正常”现象为川普和克鲁兹的最后决战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克鲁兹试图抓住契机,在各州基层运作上抢先,揽括代表数额以阻击川普。但他的这一策略也使他在反体制的形象上大大失分,成为维护旧体制、与体制派同流合污的新政客。
川普虽然屡遭暗算,但他继续我行我素,借此全面抨击这些实行了几十年的旧体制。他的《华尔街日报》文章旗帜鲜明地指出他与克鲁兹的区别在于以选民的实际票数还是靠幕后操作获胜,占据了舆论和道德的制高点。
相比之下,川普和克鲁兹在政见上的区别变得无关紧要。
最新的民意调查表明,川普在共和党选民中的支持率继续回升,而克鲁兹大幅下滑。也许,川普是输掉了几个局部战役,却正在赢得整场战争。
与此同时,科罗拉多州州议会不得不开始考虑新的议案,在下一轮总统选举时改换实行“投票初选”制度。
(4/17/2016)
米帝囧事
Sunday, June 5, 2016
罗姆尼父子相隔半个世纪的两场演讲可能昭示的共和党历史性轮回
随着共和党总统预选的白热化,更多的好戏正不断上演。几天前(3/3),上届候选人密特·罗姆尼(Mitt Romney)发表公开演讲,大举抨击今年的候选人川普(Donald Trump),号召全党发动起来,采取一切手段阻击川普的出线。
党内初选期间,候选人同室操戈、你死我活。没有参选的其他高层人物如果没有铁杆支持某候选人,往往会做高姿态置身事外,尊重选民的抉择。罗姆尼这样的讲话实属罕见,但他自有他的道理:他认为川普的胜出将是共和党的灾难。
无独有偶,半个世纪以前的1964年,密特·罗姆尼的父亲、密执安州(Michigan)州长乔治·罗姆尼(George Romney)也曾做过一个相似的讲话,重磅攻击当年本党候选人戈德华特(Barry Goldwater),同样是认为后者会毁了共和党。
共和党在美国代表着所谓的右派保守势力,她的基本理念是小政府、自由市场经济,以及以基督教义为主导的传统价值观。然而,共和党的这个形象其实只是近几十年的产物,历史上的共和党曾经有过多种不同的面貌。及至二战前后,民主党的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连任四届总统,推行政府大举插手经济以摆脱大萧条的“新政”,导致政府权力扩大,迫使在野的共和党走向其反面。但当时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还没有统一的既定政治理念,而只是相对松散的政治联盟。
随着政局的演变,共和党逐渐分成两大派:东北部的自由派倾向于支持新政、认同政府的积极作用,中西部的右派则越来越趋于保守,抵触政府。相应地,民主党也在分化:罗斯福的新政导致南方黑人整体背弃了当初内战时摧毁奴隶制的共和党而转向民主党,促使南方的白人民主党势力转向保守立场。
在这个背景下,西部亚利桑那州的参议员戈德华特在1964年异军突起,以毫不妥协的保守立场竞争共和党的总统提名。他在党内的主要对手是纽约州长洛克菲勒(Nelson Rockfeller),正是东北部“温和自由派”的代表。洛克菲勒本来是主流派,民意领先,但选战前因为个人婚姻问题失去大量支持,为戈德华特提供了机会。
戈德华特不仅毫不留情地抨击政府开支的膨胀和对个人自由的侵犯,还在一些争议性很强的社会问题上毫无顾忌地大放厥词,比如支持麦肯锡主义、反对保护黑人权益的民权法案,主张可以考虑动用战术核武器结束越南战争等等,很快赢得了“种族主义者”、“战争狂人”等等大帽子。但戈德华特的强硬、不妥协态度激发了年轻一代共和党人的热情,把他的竞选推成了一场“运动”、“革命”。
共和党的精英阶层一时大哗,认为他不能代表共和党的价值观和形象。他们企图说服前副总统、上届落败于肯尼迪的尼克松(Richard Nixon)参选阻击,后者没有同意。而各种后盘操作始终无法左右选票的力量,戈德华特出乎意料地节节获胜,胜利在望。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老罗姆尼发表了他的演讲。他直言抨击戈德华特的一系列主张,包括其反对民权法案的立场,是极端右倾,与民众、共和党、国会的大多数意见不符。他并痛心地警告,戈德华特的出线将导致共和党的自杀性毁灭。
戈德华特后来如愿赢得共和党提名,但在大选中惨败于民主党的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只赢得南方少数几个小州。共和党虽然没有因此自杀,却也是经历了一番脱胎换骨。四年以后,尼克松东山再起,实行“南方战略”,整合被戈德华特吸引来的民主党南方保守派,借助民主党因为越战和种族冲突带来的焦头烂额赢得总统席位。(在那场选举中,老罗姆尼在初选中败给尼克松。)
同样是在1964年,就在老罗姆尼抨击戈德华特之际,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的一位影视明星里根(Ronald Reagan)也出来做了个著名演讲。此前里根一直都是民主党人,领导过好莱坞演员工会。这时他受戈德华特感召“弃暗投明”,成为共和党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选择的时候来到了:或者坚持保守信念争取最大自由,或者屈服于专制政府的控制。两年以后,里根当选为加州州长。
1980年,在共和党内屡败屡战的里根终于问鼎白宫,成为现代美国第一位真正的保守派总统。戈德华特竞选时所召集起的新一代共和党人很多成了里根团队的骨干。里根的胜利也标志着共和党在保守理念下重新组合的完成。在那场重组中,共和党彻底失去了东北部,巩固了中西部,吸纳了南方保守势力,在美国版图上占据一个大写的字母L形状。凭借这个坚实的基础,共和党不仅通过布什(Bush)父子两度赢得总统席位,更是长期在联邦议会、州长和州议会等选举中压倒了民主党。
老罗姆尼和戈德华特、里根的论争,归根到底是共和党在维持现状还是彻底创新之间的抉择。戈德华特的选战虽然失败了,但他们赢得了历史的胜利。
五十年之后,今天的共和党内不再有洛克菲勒和老罗姆尼那样的所谓温和自由派,而完全以强硬的保守派为中坚。但他们也不是铁板一块,反而再度趋于分裂。近几年兴起的茶党在共和党内部形成一个激进团体,他们集中注意力在通过减税、削减政府开支上,总在找机会发难。里根时期在党内举足轻重的宗教势力则在不断地边缘化,他们也因为其价值观不再被重视而满腹牢骚,试图东山再起。现在也有温和派,不过他们的立场要是在戈德华特时代会属于极右派。
更重要的是,多年的执政经历使得共和党高层也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他们满足于在与民主党对抗中所能赢得的少量、局部成果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上两届大选中,他们支持的温和派候选人麦肯和小罗姆尼又相继败北。这次选举中,所谓的“体制派”便成为川普、克鲁兹(Ted Cruz)等“反体制”候选人的攻击目标。即便如此,川普所引发的竞选风暴还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揭示共和党内部的矛盾已经达到互不相容的程度,有如半个世纪前的巨变前夕。
的确,川普与戈德华特有很多相像之处。他们都摆出一副对外强硬、对内呼吁大变革的姿态。戈德华特竞选中挖苦过上任共和党总统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川普这次也直指布什曾经为伊拉克战争撒谎;戈德华特认为战争中可以用核武器,川普则坚持着反恐中需要使用近乎残酷的刑讯手段;等等等等。当然,他们又都被称之为“种族主义分子”。
然而,戈德华特是不折不扣的保守派,他反对的是当时共和党中的自由派势力。川普却正好相反。他一度是民主党人,曾经拥护国家接管医疗保险、堕胎权等左派政策,作为商人还曾长期捐款支持民主党政客,包括克林顿夫妇。虽然他这次参选时已经修正了一些立场,但他绝不是一个传统的保守派共和党人。
最近几次共和党候选人辩论中,试图绝地反扑的竞争对手卢比奥(Marco Rubio)抛弃了他温文尔雅的包装,直指川普为骗子,是披着共和党外衣的民主党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来劫持保守派运动。
小罗姆尼这星期的演讲也是同样的论调,在攻击川普人格的同时强调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保守派、共和党人。共和党选民必须利用一切手段阻击川普,否则党将不党。
尽管川普因为移民难民问题上的言论被人视作极端,来自共和党主流派的这种攻击却正在为他塑造一个政策上的温和派形象,尤其是他屡次声明当选后他会与民主派等各方势力谈判,寻求可行方案,而不是盲目的坚持保守派立场。
如果川普能经受住共和党内部的全力阻击而出线,他的这一形象将有助于大选中争取中间派选民。与戈德华特一样,川普在竞选中吸引了大量的新生力量。今年的共和党初选投票率大幅增长,有很多过去的中间派和民主党人参与。川普虽然本人是富豪、年近七旬,却赢得了众多社会底层和年轻人的支持。现在的民意调查发现川普在东北部民主党领地纽约、新泽西、马萨诸塞、宾夕法尼亚等州有相对优势,如果他能夺取几个这样的州,突破传统的共和党L地域,那么民主党将不堪一击。
而上述这些州,恰恰正是共和党上次分裂、整合时所舍弃的地盘。
另一方面,民主党虽然表面上尚且稳定,其实也是危机四伏。今天的民主党基本上是西海岸和东北部的自由派势力与南部黑人和拉丁裔的松散组合。随着工会势力的消失,他们正在失去社会下层白人的支持。这是本届选举中社会主义者桑德斯能够在民主党内掀起波澜的缘故。他们在桑德斯(Bernie Sanders)落败以后可能会试图离开民主党,是川普的潜在支持者。
如果共和党主流实在无法容忍川普的出线,另外推出候选人以第三党或独立身份参选,或拒绝投本党候选人的赞成票,这会引发共和党内部再一次大分裂。民主党的松散联盟也可能随之瓦解,两党将与半个世纪以前那样再度重新组合,形成不同的政治势力。也许,川普版的共和党会更像五十年前的版本,完成历史的轮回。
也许,这样的变革可以催生出实质性的多党竞争,为美国政坛开辟一个崭新的局面。
有意思的是,小罗姆尼这次的讲话时从一开始就援引了里根当年支持戈德华特的演讲,却只字未提他老爸几乎同时所作的反对派演讲。他自认为是在承继里根的传统,捍卫共和党的保守价值观。但历史也许会给他开一个玩笑,揭示他真正继承的是他父亲维护一个共和党的现状,而错过新的变革的到来。
(3/5/2016)
米帝囧事
党内初选期间,候选人同室操戈、你死我活。没有参选的其他高层人物如果没有铁杆支持某候选人,往往会做高姿态置身事外,尊重选民的抉择。罗姆尼这样的讲话实属罕见,但他自有他的道理:他认为川普的胜出将是共和党的灾难。
无独有偶,半个世纪以前的1964年,密特·罗姆尼的父亲、密执安州(Michigan)州长乔治·罗姆尼(George Romney)也曾做过一个相似的讲话,重磅攻击当年本党候选人戈德华特(Barry Goldwater),同样是认为后者会毁了共和党。
共和党在美国代表着所谓的右派保守势力,她的基本理念是小政府、自由市场经济,以及以基督教义为主导的传统价值观。然而,共和党的这个形象其实只是近几十年的产物,历史上的共和党曾经有过多种不同的面貌。及至二战前后,民主党的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连任四届总统,推行政府大举插手经济以摆脱大萧条的“新政”,导致政府权力扩大,迫使在野的共和党走向其反面。但当时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还没有统一的既定政治理念,而只是相对松散的政治联盟。
随着政局的演变,共和党逐渐分成两大派:东北部的自由派倾向于支持新政、认同政府的积极作用,中西部的右派则越来越趋于保守,抵触政府。相应地,民主党也在分化:罗斯福的新政导致南方黑人整体背弃了当初内战时摧毁奴隶制的共和党而转向民主党,促使南方的白人民主党势力转向保守立场。
在这个背景下,西部亚利桑那州的参议员戈德华特在1964年异军突起,以毫不妥协的保守立场竞争共和党的总统提名。他在党内的主要对手是纽约州长洛克菲勒(Nelson Rockfeller),正是东北部“温和自由派”的代表。洛克菲勒本来是主流派,民意领先,但选战前因为个人婚姻问题失去大量支持,为戈德华特提供了机会。
戈德华特不仅毫不留情地抨击政府开支的膨胀和对个人自由的侵犯,还在一些争议性很强的社会问题上毫无顾忌地大放厥词,比如支持麦肯锡主义、反对保护黑人权益的民权法案,主张可以考虑动用战术核武器结束越南战争等等,很快赢得了“种族主义者”、“战争狂人”等等大帽子。但戈德华特的强硬、不妥协态度激发了年轻一代共和党人的热情,把他的竞选推成了一场“运动”、“革命”。
共和党的精英阶层一时大哗,认为他不能代表共和党的价值观和形象。他们企图说服前副总统、上届落败于肯尼迪的尼克松(Richard Nixon)参选阻击,后者没有同意。而各种后盘操作始终无法左右选票的力量,戈德华特出乎意料地节节获胜,胜利在望。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老罗姆尼发表了他的演讲。他直言抨击戈德华特的一系列主张,包括其反对民权法案的立场,是极端右倾,与民众、共和党、国会的大多数意见不符。他并痛心地警告,戈德华特的出线将导致共和党的自杀性毁灭。
戈德华特后来如愿赢得共和党提名,但在大选中惨败于民主党的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只赢得南方少数几个小州。共和党虽然没有因此自杀,却也是经历了一番脱胎换骨。四年以后,尼克松东山再起,实行“南方战略”,整合被戈德华特吸引来的民主党南方保守派,借助民主党因为越战和种族冲突带来的焦头烂额赢得总统席位。(在那场选举中,老罗姆尼在初选中败给尼克松。)
同样是在1964年,就在老罗姆尼抨击戈德华特之际,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的一位影视明星里根(Ronald Reagan)也出来做了个著名演讲。此前里根一直都是民主党人,领导过好莱坞演员工会。这时他受戈德华特感召“弃暗投明”,成为共和党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选择的时候来到了:或者坚持保守信念争取最大自由,或者屈服于专制政府的控制。两年以后,里根当选为加州州长。
1980年,在共和党内屡败屡战的里根终于问鼎白宫,成为现代美国第一位真正的保守派总统。戈德华特竞选时所召集起的新一代共和党人很多成了里根团队的骨干。里根的胜利也标志着共和党在保守理念下重新组合的完成。在那场重组中,共和党彻底失去了东北部,巩固了中西部,吸纳了南方保守势力,在美国版图上占据一个大写的字母L形状。凭借这个坚实的基础,共和党不仅通过布什(Bush)父子两度赢得总统席位,更是长期在联邦议会、州长和州议会等选举中压倒了民主党。
老罗姆尼和戈德华特、里根的论争,归根到底是共和党在维持现状还是彻底创新之间的抉择。戈德华特的选战虽然失败了,但他们赢得了历史的胜利。
五十年之后,今天的共和党内不再有洛克菲勒和老罗姆尼那样的所谓温和自由派,而完全以强硬的保守派为中坚。但他们也不是铁板一块,反而再度趋于分裂。近几年兴起的茶党在共和党内部形成一个激进团体,他们集中注意力在通过减税、削减政府开支上,总在找机会发难。里根时期在党内举足轻重的宗教势力则在不断地边缘化,他们也因为其价值观不再被重视而满腹牢骚,试图东山再起。现在也有温和派,不过他们的立场要是在戈德华特时代会属于极右派。
更重要的是,多年的执政经历使得共和党高层也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他们满足于在与民主党对抗中所能赢得的少量、局部成果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上两届大选中,他们支持的温和派候选人麦肯和小罗姆尼又相继败北。这次选举中,所谓的“体制派”便成为川普、克鲁兹(Ted Cruz)等“反体制”候选人的攻击目标。即便如此,川普所引发的竞选风暴还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揭示共和党内部的矛盾已经达到互不相容的程度,有如半个世纪前的巨变前夕。
的确,川普与戈德华特有很多相像之处。他们都摆出一副对外强硬、对内呼吁大变革的姿态。戈德华特竞选中挖苦过上任共和党总统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川普这次也直指布什曾经为伊拉克战争撒谎;戈德华特认为战争中可以用核武器,川普则坚持着反恐中需要使用近乎残酷的刑讯手段;等等等等。当然,他们又都被称之为“种族主义分子”。
然而,戈德华特是不折不扣的保守派,他反对的是当时共和党中的自由派势力。川普却正好相反。他一度是民主党人,曾经拥护国家接管医疗保险、堕胎权等左派政策,作为商人还曾长期捐款支持民主党政客,包括克林顿夫妇。虽然他这次参选时已经修正了一些立场,但他绝不是一个传统的保守派共和党人。
最近几次共和党候选人辩论中,试图绝地反扑的竞争对手卢比奥(Marco Rubio)抛弃了他温文尔雅的包装,直指川普为骗子,是披着共和党外衣的民主党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来劫持保守派运动。
小罗姆尼这星期的演讲也是同样的论调,在攻击川普人格的同时强调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保守派、共和党人。共和党选民必须利用一切手段阻击川普,否则党将不党。
尽管川普因为移民难民问题上的言论被人视作极端,来自共和党主流派的这种攻击却正在为他塑造一个政策上的温和派形象,尤其是他屡次声明当选后他会与民主派等各方势力谈判,寻求可行方案,而不是盲目的坚持保守派立场。
如果川普能经受住共和党内部的全力阻击而出线,他的这一形象将有助于大选中争取中间派选民。与戈德华特一样,川普在竞选中吸引了大量的新生力量。今年的共和党初选投票率大幅增长,有很多过去的中间派和民主党人参与。川普虽然本人是富豪、年近七旬,却赢得了众多社会底层和年轻人的支持。现在的民意调查发现川普在东北部民主党领地纽约、新泽西、马萨诸塞、宾夕法尼亚等州有相对优势,如果他能夺取几个这样的州,突破传统的共和党L地域,那么民主党将不堪一击。
而上述这些州,恰恰正是共和党上次分裂、整合时所舍弃的地盘。
另一方面,民主党虽然表面上尚且稳定,其实也是危机四伏。今天的民主党基本上是西海岸和东北部的自由派势力与南部黑人和拉丁裔的松散组合。随着工会势力的消失,他们正在失去社会下层白人的支持。这是本届选举中社会主义者桑德斯能够在民主党内掀起波澜的缘故。他们在桑德斯(Bernie Sanders)落败以后可能会试图离开民主党,是川普的潜在支持者。
如果共和党主流实在无法容忍川普的出线,另外推出候选人以第三党或独立身份参选,或拒绝投本党候选人的赞成票,这会引发共和党内部再一次大分裂。民主党的松散联盟也可能随之瓦解,两党将与半个世纪以前那样再度重新组合,形成不同的政治势力。也许,川普版的共和党会更像五十年前的版本,完成历史的轮回。
也许,这样的变革可以催生出实质性的多党竞争,为美国政坛开辟一个崭新的局面。
有意思的是,小罗姆尼这次的讲话时从一开始就援引了里根当年支持戈德华特的演讲,却只字未提他老爸几乎同时所作的反对派演讲。他自认为是在承继里根的传统,捍卫共和党的保守价值观。但历史也许会给他开一个玩笑,揭示他真正继承的是他父亲维护一个共和党的现状,而错过新的变革的到来。
(3/5/2016)
米帝囧事
Subscribe to:
Posts (Atom)